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HSE体系

企业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发表日期:2011-04-23 11:48:5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1 企业管理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企业陆续建立了质量、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但是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绩效,不能使企业形成一套适宜、有效的管理模式,带来持久的利益。
  管理内容上的缺陷、宏观管理思维和系统管理观念的缺乏、传统管理思路的僵化、封建意识的影响,是造成我国企业管理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根本原因。管理内容的定位、落实和发展是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社会背景和环境、国民经济条件、国民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发展历史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脱离或不系统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而单方面考虑管理内容的确定,考虑引进或建立什么先进的管理模式,是违反客观发展规律的,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也是目前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主要误区。这种误区的主要表现是追求形式和表面内容,盲目引进或建立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而其企业管理思路和根本方法并未有大的变化。例如有的企业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模式,引进了顾客系统CRM管理模式,运用了德尔菲专家(需求)预测法、业务过程重组BPR法、产品数据管理PDM法、关键路线管理CPM法,以及近来比较普及的ISO9000、OHSMS和ISO14000管理模式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是局部的,持续性和灵活性较差,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往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我们付出的这些往往得不到比较理想的回报,或者得到的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呢?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不明白这些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即在什么情况下才适合某种管理模式的推广)、不清楚这些模式的应用条件(即推广某种管理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不了解结果的产生原因。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果,没有相关的因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果,这就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也是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不了解或不理解这一点的话,在工作中就容易形成主观意志、不自觉或不经意地违反客观规律,会造成盲目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的现象发生,其结果就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 经验教训的借鉴

  由上可知,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够保证取得合乎客观逻辑的结果,反之就会增加经营的盲目性。昨天推广那种“模式”,今天实施这种“标准”,明天可能又实行某种“规范”,不但造成综合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宝贵的时间,导致落后甚至被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以客观实事为出发点(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差距,根据经营的战略方针和目标,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去粗取精),确定适宜的管理方法和形式,并在实践中逐步确定合乎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样做才是有目的地领会现代企业经营思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潮流也适合自身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自己的“自我”型管理模式。这就与以往的实施一段“先进的管理”后又基本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消化不了”和“两张皮”等情况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如图1所示)。


  3 建立“自我”型企管理模式

  3.1管理意识的形成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常识。不能简单地将管理上的模式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或有形的东西。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和一种思路及其表现形式和表现结果,其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包含了意识形态上的无形的东西,而此无形的东西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所谓管理意识就是具备充分的应变能力,随时随地按照相应的原则处理日常事物,并且其过程和结果是合理、合法和富有成效的。合法的前提是要知法,知法是要了解法的内容、适用范围和违法的后果,要了解法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要培养相应的法律意识。合理是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不但抓住因果关系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争取取得相对较好的结果。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成效将越来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相对最小的投入获取相对最大的收获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真正目的。这需要市场预测、把握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意识上的能力,来源于无形的管理意识。因此,要做好企业管理就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在实践中不断的管理和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培养管理意识,用“头脑”而不是“手脚”或“规范”去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否则就会陷入以上所述的茫然和被动的境地。

  3.2 风险意识的形成
  管理意识的形成与风险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只有明确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机遇与风险以及相关的因果关系,才能有目的地实施相应的管理,使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工作才有真正的动力,从而带来一定的效果。

  3.3 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
  以往我们许多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管理模式时经常处于茫然的状态,不但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或者收获不大,而且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这就是企业领导者有关观念比较模糊所致。
  是否先进只是相对而言的,只有适合于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才是有益的东西,只有能够促进自身长足发展、能够对自身产生质的飞跃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先进的东西。对于个体而言,其对应的先进的含义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所谓管理上的先进既有代表潮流上的一种含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属于“管理硬件”范畴,所谓管理模式是这两种范畴的有机结合(PDCA管理模式)。
  实际上,企业管理就是应该以企业自身为本,“以我为主”,企业管理最好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管理模式,别人具体的先进模式或先进管理方法只是一种在其软件背景下产生的硬件,一方面这种硬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能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的软件不一定能够适应人家的硬件。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或套用别人的硬件,只重视了管理模式中的硬件部分,忽视了更主要的软件部分。应该引进别人先进的管理意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将这些“管理软件”中有益的东西“输入”自己的硬件中,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

  3.4 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要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就需要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高瞻远瞩,充分吸收现代管理意识和思维,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聪明才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形成有自己特点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职业管理者,才能充分高效地利用各项资源,为社会和市场提供经久不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与生产经营相辅相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

  3.5 企业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
  管理模式首要的是形成一种系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然后才是由这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引伸出的各种具体的管理方法。或者说,具体的管理方法只是某种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产物。没有系统和明确的管理理念和思维只注重管理方法而忽视管理意识和思维方式,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不会形成管理模式,不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而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又是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营环境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制约和推动,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内容也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和发展是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企业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实质上就是经营者管理理念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更新、管理意识的提高(如图2所示)。逐步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顺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加入WTO后的各种规则,使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摘自《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第5期

相关推荐:

OSHMS--一张企业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通行证

实施安全管理体系 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集团发布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