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储运具有点多、线长、分散、易燃易爆、连续生产的特点,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安全管理难度较大。管道储运(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联系油田和炼化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对上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长输管线的安全防范,一直是公司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我公司于2002年8月底开始了体系的建立工作。在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及诺卫咨询公司的指导和关注下,经过近1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初始状态评审、体系策划、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法律法规获取和识别、文件编写等阶段性工作,并于2003年8月22日在公司内部进行了体系发布。通过体系的建立工作,我们认为建立HSE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结合,同时又要和原有的安全管理内容相兼顾,否则建立的体系就会脱离实际而无法操作和运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主要体会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尤其是HSE体系建立工作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参与和支持;同时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也是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保障。公司领导对体系的建立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体系建立之初,公司成立了以最高管理者为组长的HSE领导小组,负责体系建立的领导工作。明确指出2003年安全工作重点就是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工作,并要求年底所有输油生产单位必须完成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工作,有条件的辅助生产单位也要完成体系的建立。为使体系建立工作有序开展,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输油处、石油机械厂、工程公司3个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建立HSE管理体系。同时组建了公司HSE办公室和工作组。公司拨专款为其配备了齐全的自动化办公设备,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公司领导还亲自参与体系的建立,参加了HSE管理体系意识培训,对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具体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对管理手册进行评审,讨论确定了公司HSE管理体系方针、目标与承诺,对HSE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体系建立的要求,将工作组成员分为风险评估小组、法律法规小组、文件编写小组和培训推广小组,明确了各小组负责人和工作任务。同时针对3个试点单位的情况,指派专人同试点单位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试点单位工作进度,指导体系的建立。各试点单位也相应成立了HSE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长,具体负责本单位体系的建立。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健全的组织机构,使体系建立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HSE管理体系是一套与国际接轨的HSE标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办法,需要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要使员工全面了解建立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体系与现行安全、环境与健康的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必须对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进行HSE管理体系的意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因此,加强对HSE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了解,正确认识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根本。
我们针对不同阶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培训。一是坚持自我素质培训。对公司和试点单位HSE工作组人员实行定期学习制度,确定每周三下午为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学习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公司实际,开展讨论,促使HSE专业管理人员对体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便于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
二是利用咨询公司历次培训的机会,加深对体系的理解。认真组织每次的培训班,确保培训效果。要求参加培训的单位有专人带队,严格考勤制度,参加培训的人员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开展讨论,解决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注重现场培训。在采取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工作组成员定期深入试点单位生产现场,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技术的培训辅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从分析方法、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现场实际,对所作的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研究、风险评价分析表等进行核对,使其真实反映现场管理情况。
四是广泛宣传。定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及时通报公司体系建立情况。并为各单位订阅了有关HSE方面杂志,发放到班组组织学习。利用《石化管道报》刊登HSE相关知识。HSE工作组每半月出一期工作简报,宣传普及HSE知识。此外,还通过过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进行宣传,使职工观念发生了转变,意识得到提高。
五是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我们先后举办了领导干部、管理人员HSE管理体系意识培训,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技术培训,法律法规获取和识别培训、程序文件编写培训、HSE内审员培训等29个培训班次,累计培训1310人次。
通过采取以上宣传教育和各类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建立HSE管理体系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建立体系各个阶段的主要方法,为体系的顺利建立奠定了基础。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应急预案、运行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对过程加以系统化控制。这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主动管理观念。
为真正识别出公司目前存在的各种重大风险和环境影响,我们采取层层落实、全员参与、专业技术人员与岗位操作人员共同分析的方法,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利用安全检查表对主要输油、工程施工、机械加工等设备设施进行了分析;对各个要害岗位主要作业活动,进行了工作危害分析;对设备检维修、改扩建等工作进行了预危害分析。认真填写各种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分析表,工作组对试点单位的风险评估分析结果进行认真审查整理,并现场难其正确性,使评估的风险和环境影响分析更加准确、细致。并补充完善了长输管线打孔盗油(穿孔跑油)、输油泵的抽空、加热炉火灾事故、储油罐的溢罐、火灾以及车辆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在公司、试点单位HSE工作组及试点单位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危害识别工作,累计完成3225份分析。本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评价覆盖了3家试点单位的所有岗位、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比较全面的分析出了存在的风险和危害。根据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最终确定257项重大风险,其中34项制定了管理方案,189项采用运行控制文件进行风险控制,34项运用应急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并将风险评估确定的管理方案同隐患整改工作相结合,及时整改评估出的隐患,确保长输管道安全平稳低耗运行。
在整个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做到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每一份表格(记录)都必须经过技术人员和领导的审阅把关,所识别出的危害要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所做的风险评估要反映单位的实际情况。南京输油处通过体系建立,现所有动火作业、施工作业前全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安全部门在审查动火方案时同时审查风险评估情况,没有进行的不予签发用火作业许可证。通过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自觉的把HSE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真正体现预防为主、控制要害、持续改进的HSE管理思想。
HSE法律法规的识别、获取及符合性评审在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它贯穿于整个管理体系的始末。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要求。在进行法律、法规的获取、识别、摘录工作中,我们依据现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识别确认了适用的法律、法规171个,地方法规25个、国家、行业、企业标准312个、行业、企业安全管理规定69个,累计识别、摘录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577个,形成了公司的HSE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数据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公司根据法律法规识别及获取程序,结合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购置,形成了《管道储运(分)公司法律法规、标准目录清单》及标准文本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识别、摘录,共计摘录20188条条款,并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等8个板块进行分类,又形成了公司的电子本文库。同时根据各部门的职能明确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内容。并在局域网上发布,供各部门查询使用。
第二,为确保所形成的法律法规、标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我们广泛征集各单位、职能部门的建议,及时补充、修改、完善。同时在公司机关开展了HSE法律法规知识答卷活动。各试点单位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利用网络、电视、板报、会议、安全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和宣贯,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第三,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审工作。公司成立了法律法规符合性评审领导小组。对公司机关职能处室、3个试点单位管理部门、基层站队(车间)进行了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们根据所识别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条件形成符合性评审表。对职能处室内采取自评与评审组审查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试点单位,评审组成员深入现场采取听、查、看、问的形式进行。通过符合性评审,依法从中找出各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提出改进的建议,对评审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从而提高了HSE管理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