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接苯作业工人职业病诊断的现场危害调查及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某电气公司电机修理车间,有1名从事电机干燥的工作的职工在退休8年后,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难治性贫血(MDS-RA)死亡。为配合职业病诊断,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该职工生产工作的车间进行了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
1个人职业史及车间状况
该职工,男性,1938年11月生,从1958年6月至1993年11月在某电气公司电机修理车间从事电机干燥工作。电机干燥段的生产工艺为:电机半成品入干燥炉加热→出炉→浸漆→然后入干燥炉加热→出炉→喷漆,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和二甲苯以及高温等。
根据该职工退休前从事的电机干燥工区的现场职业卫生检测资料,车间空气中的苯、甲苯均超过国家标准,苯为13.2~633.6mg/m3,平均193.62 mg/m3,超过国家标准18.36倍;甲苯2.1~2440.29 mg/m3,平均620.9 mg/m3,超过国家标准5.2倍;而二甲苯为13.2~139.9 mg/m3,平均84.23 mg/m3,未超过国家标准。
该职工在岗工作期间,穿工作服,戴普通纱布口罩和棉线手套;四班三运转,每班次工作时间为8h。同期同工种12人,曾发生苯中毒1人。
该车间经过多次改造,尤其在1998年的改造中,给干燥炉配有专门的通风排毒设施,发行后的检测结果为:苯为3.93~312.4 mg/m3,平均92.8 mg/m3,超过国家标准8.2倍;甲苯、二甲苯最高值分别为93.6,73.6 mg/m3,均未超过国家标准。
2健康检查结果及讨论
从1966年9月至1989年9月该职工多次参加职业健康体检,阳性体症多为牙龈出血(血常规、血小板正常)和乏力、失眠、多梦;无药物过敏史及其他致血象改变疾病;后一直在原岗位工作,直到退休;在其退休的前3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该职工没有健康检查记录。退休后,除上术症状外,其他情况尚可。2002年3月因面色苍白,皮肤淤斑住院,经某三甲医院骨髓穿刺后诊断为MDS-RA,住院3个月后死亡。
由上述可见,该职工在既往的健康监护中,已有苯中毒的表现;如牙龈出血,乏力、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但未引起个人及用人单位的重视,未调换工作岗位,未进行有效治疗。该职工接触苯35a,发病是在停止接触的8a之后。文献曾报道苯引起的白血病多在长时间、高浓度接触后发生,最短6个月,最长23a;停止苯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白血病。还有报道,MDS为白血病前期,经过数年或数月之后,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从全血细胞减少发展至白血病血缘象约需6个月~6a。该职工从发病(MDS-RA)到死亡仅3个月。国内曾有报道苯中毒后继发性MDS,预后的好坏,关键是及早脱离有害环境。
根据现场调查和以往的监测数据,车间空气中苯、甲苯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结合厂方提供的个人职业史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以及临床表现和骨髓穿刺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说明该职工长期工作在此生产环境中易引起职业病的发生,即该职工所患MDS-RA与职业接触苯有关,后经职业病诊断组诊断为慢性重度苯中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应加强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按要求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按要求安排有职业禁忌证者的岗位;健全现场职业病危害检测制度,做好日常检测与评价工作;健全职业卫生培训制度,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告知制度。在日后的改、扩、新建建设项目中,做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使职业病危害因素真正地得到预防控制和消除。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