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胺类职业暴露人群近况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对联苯胺职业暴露相关性膀胱癌进行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系统研究。因此,本课题组为了探索芳胺类职业暴露相关性膀胱癌遗传学异常改变的基本模式及其易感基因,确立一组可筛选高危险人群早期病变的生物学指标,为筛查易感人群奠定基础,为此首先需要建立芳胺类职业暴露人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研究队列。笔者对吉林化学总公司染料厂和天津染料厂部分联苯胺作业工人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初步加以总结。
1 调查方法
以染料化工厂为主要调查现场,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以往期刊书籍公开发表的与芳胺类职业卫生方面有关的资料,了解联苯胺生产历史,现场暴露水平。同时对有芳香胺类职业暴露史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生活环境、习惯、职业史、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市级以上医院证明),家族史等。根据暴露水平和暴露历史建立芳胺类职业暴露人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研究队列,收集相应的生物学标本。
2 结果
以往联苯胺生产主要在国营大中型企业,近几年这些工厂关停并转,而当初接触联苯胺人员均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人员流失很大。通过调研,确定天津染料厂和吉林化学总公司染料厂为芳胺类职业暴露调查现场,并对天津染料厂23名联苯胺膀胱癌患者,吉林染料厂200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染料厂以往17名膀胱癌患的资料进行分析。
2.1 天津调研结果 天津在40年代开始用进口的联苯胺基质合成直接染料,直到1976年停产。在此期间天津的染料厂约生产20个品种,总计产量47150t。根据不多的测定资料,染料厂车间空气中联苯胺工人的尿检发现联苯胺24h排出量为0~768mg,皮肤被污染,以手心及前臂最严重。1965年天津报道了我国首例使用苯胺的膀胱癌患者,1970年发现首例生产联苯胺的膀胱癌患者。从1965年到2002年已有88例,2004年又新发1例。本次调查23例联苯胺膀胱癌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66.0岁。联苯胺接触工龄2~20a,平均11.5a。联苯胺致膀胱癌的潜伏期19~43a,平均30.8a,膀胱癌复发病人占35%,其中有1例膀胱癌患者复发达3次之多。
2.2 吉林调研结果 吉林化工公司染料厂是50年代后期由苏联援建,是国内一家条件较好的联苯胺及其衍生染料生产厂,1959~1977年累积生产52500t。车间空气中联苯胺浓度为0.10~1.18mg/m3
对吉林染料厂工人(含暴露人群膀胱癌患者6例,暴露人群182名,非暴露人群1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联苯胺暴露人群男性132名、女性56名。平均59.7岁,男60.2岁,女85.2岁。联苯胺接触工龄1~19a,平均8.37a。本调查发现联苯胺作业工人除了患有膀胱癌外,而且膀胱方面的疾病也危害着联苯胺暴露人群健康。其中患膀胱炎男性29/132(25%),女性为11/56(19.6%);膀胱三角区充血男性14/132(10.6%),女性7/56(12.5%)。患者主述尿频、尿急、尿痛,还有人尿血。这部分人的病变是否能引发膀胱癌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芳胺类职业暴露相关性膀胱癌遗传异常改变的其易感基因,对芳胺暴露的高危人群中进行较大规模早期筛查、作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吉林化学总公司染料厂1982年发现第1例膀胱癌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膀胱癌发病人数增多,到本次调查时(2000年)已有17例,2001年又新发膀胱癌病人1例,全部为男性。联苯胺致膀胱癌的潜伏期9~51年,平均31a。
3 讨论
芳胺类有机化合物中联苯胺、4-氨基联苯、α-萘胺已经是国际公认的人数致癌物。我国40年代开始使用联苯胺合成染料,至1976年停产。80年代初我国将膀胱癌列为职业相关性肿瘤的重点项目,对上海、天津、吉林等染料生产厂的联苯胺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从事联苯胺作业的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达167.84/105,专业工龄与膀胱癌发病正相关。
解放初期由于对联苯胺的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一批工人从事联苯胺作业,并为其作出牺牲。目前与联苯胺职业暴露相关性膀胱癌,以及膀胱疾病继续危害联苯胺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几年国营大中型企业处于改制阶段,一些工厂关停并转,经济效益不好,但这些工厂仍然能够继续关心这部分人,特别是吉林化学总公司每年定期组织联苯胺作业工人体检发放含硒保健品。因此,需要社会以及相关的企业应该继续关爱这部分人的健康。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