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加工行业矽肺患病调查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为了解宝石行业接尘工人矽肺患病情况,以便搞好矽肺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在原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于2001年9月~2003年12月先后对5间中小型宝石加工厂进行了矽肺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广东省宝石加工行业的分布情况,选择珠江三角、粤东、粤西宝石加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对5间使用生产原材料、工艺流程、生产产品基本一致,接尘工龄1a以上的宝石加工作业工人进行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体格检查 对受检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登记职业史、既往病史、自觉症状及收集以往矽肺普查资料(如X胸片、粉尘测定结果、临床资料等),并做胸部X射线(高千伏)照片检查。
1.2.2 劳动卫生学调查 内容包括生产原料来源、产品销售、作业环境防尘设施、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及个人卫生防护情况等。
1.2.3 粉尘测定 粉尘浓度测定(采用Fc-2型粉尘采样仪)和游离SiO2含量测定均按国标《GB5748-85》规定的方法进行。
1.2.4 尘肺诊断与尘肺致死程度鉴定 尘肺诊断和分期按我国现行尘肺病的诊断标准《GBZ270-2002》执行,由省尘肺诊断鉴定组集体阅片诊断。尘肺致残程度鉴定按国家现行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1.2.5 肺功能测定 参照国内学者近年推荐的判定尘肺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的肺功能指标。项目有VC、FVC、FEV1、FEV1/FVC%、FEF25%~75%、FEF25%、FEF50%FEF75%PEF、MVV等。以每个指标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作为测定结果。判断标准为VC、MVV、FEVI、FVC<80%,FEV1/FVC<70%为肺通气功能减退;FEV1<80%者为阻塞型。FVC<80%者为限制型。两者均有的为混合型。若FEF25%~75%、FEF50%、FEF75%< 70%为小气道功能异常。采用英国产的vitaiograph compact肺功能测定仪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法进行资料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5间宝石加工厂均为私营合资企业,先后于1991年3月~1997年9月建成投产。其所用生产原料主要来自南非,欧美等地的天然宝石,计有东陵石(含游离SiO289.11%)、白水晶石(96.94%)、玛瑙石(90.5%)、紫黄水晶石(92.33%)等。产品以首饰品和工艺品为主,销往国内外。
5间厂共有职工2367人(男1374,女993)。其中接尘人数2053人(男1148,女905),占86.4%。年龄16~48岁。工龄0.3~12.0a。
各厂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职工来源(均为本地村民和外来民工)基本相同。生产以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为主,其工艺流程为:轧石→选石→切粒→角度→打孔→磨珠→抛光→串珠→质检→成品包装→销售。所有工序2000年以前均无防尘设施,且多以干式作业为主。2000年以后部分工序(如轧石、切粒、打孔等)改为湿式作业,并装上防尘罩和排尘管道。工人平均每天工作约10h左右(含加班在内),上班时除戴一般纱布口罩外,无其他防护措施。
2.2粉尘监测 根据各厂生产实际情况,按各工序进行选点测定。不同工种的粉尘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见,各生产工序粉尘浓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mg/m3)的2.96~10.5倍。分散度5μm以下占89.2%~97.0%。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平均为91.2%~95.1%。其中以切粒工种粉尘浓度最高(9.2~13.4 mg/m3),平均(11.5±1.62)mg/m3。与其他工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x2=7.52,P<0.01)。
表1 不同工种粉尘测定结果

注:*国家卫生标准1mg/m3,△取各样品数的平均值。
2.3 矽肺患病情况 本文调查的5间宝石加工厂,接尘工龄1~12a共1352(男876,女449)人进行胸部X射线(千伏)照片检查。结果被诊断为各期矽肺病73例(均为男性),占5.4%。其中Ⅰ期25例(合并TB3例),Ⅰ+11例(合并TB2例)。Ⅱ期8例(合并TB2例),Ⅱ+18例(合并TB4例)。Ⅲ期11例(合并TB4例)。无尘肺(0+)42例(男32,女10),占3.1%。
73例患者中,Ⅰ期发病年龄22~39(26.53±3.92)岁。发病工龄2.1~8.3(4.82±1.62)a。不同工种矽肺患病率也有差异,其中患病率最高的工种是切粒工(51例),占患病总人数的70%。与其他各工种患病率分别相比,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者性(P<0.01)。见表2。
表2 不同工种矽肺患病情况及0+检出结果

注:各期矽肺例数中均含合并结核患者在内。
2.4临床病况与胸部X线表现 各期矽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咳嗽、气促、胸痛等自觉症状。Ⅰ期患者相对轻些,Ⅱ、Ⅲ期的则较为严重。尤其是合并肺核、肺气肿等患者更为明显。
胸部X线表现以类圆形小阴影q影形态改变为主,中间也有不规则形小阴影出现。。从36例Ⅰ期(含Ⅰ+期)患者胸片中所见,表现为1级密集度q/t影的12例(占33.3%),分布在2~6个肺区范围内。Ⅱ(含Ⅱ+期)也是以q影改变为主,但分布比较均匀,波及范围达5~6个肺区,显得比较清晰。而Ⅱ+者则多有q影聚集的现象出现。Ⅲ期患者胸片上除1~2个大阴影(约2.5cm×5.0cm)外,多数(9例)表现为肺门增大,胸膜增厚和肺门淋巴结钙化。
2.5 并发症与死亡情况 73例矽肺患者中并发活动性肺结核15例(其中3例为空洞型),占20.5%;肺气肿29例,占39.7%;胸膜增厚21例,占30.4%;自发性气胸6例,占8.2%。死亡2例,占2.7%。
2.6 肺功能测定结果 73例矽肺患者中,发现肺通气功能异常改变的37例,占50.7%。其中Ⅰ期2例,Ⅰ+期3例,Ⅱ期5例,Ⅱ+期16例,Ⅲ期11例。损害类型以混合型为多(24例),其次系阻塞型(8例)和限制型(5例)。小气道功能异常47例,占64.4。分别为Ⅰ期5例,Ⅰ+期7例,Ⅱ期6例,Ⅱ+期18例,Ⅲ期11例。若按肺功能损伤程度分期,73例患者中属正常范围者21例,占28.8%。轻度损伤29例,占39.7%。中度损伤13例,占17.8。重度损伤10例,占13.7%。
2.7 矽肺致残程度鉴定 73例患者中62例作了肺致残鉴定,结果鉴定为2~4级伤残者48例,占77.4%。鉴定为6级和7级伤残者分别为5例(8.1%)和9例(14.5%)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长期从事石料加工(如采石、雕刻、磨粉等)的生产工人,在无防尘措施的情况下吸入高浓度且含游离SiO2较高的生产性粉尘后可引起矽肺病,这点国外文献早有报道。而以宝石工艺制品加工所致的矽肺病,则报道比较少。针对我省近年来宝石加工行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情况,我们对5间宝石制品加工厂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5间宝石制品加工厂各生产工序中的粉尘浓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 mg/m3)的2.96~10.5倍。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超过90%以上。检出各期矽肺患者73例,占受检人数的5.4%。此外,从调查资料分析中还发现,宝石工矽肺与一般尘肺的发病情况有些不同,其特点是:①发病年龄小(22~39岁),平均为(26.53±3.92)岁。②发病工龄短(2.1~8.3)a,平均(4.82±1.62)a。③病变进展快(有5例从Ⅰ期进展到Ⅱ期或Ⅱ+期的时间仅0.7~1.2a)。④早期症状明显。Ⅰ期患者普遍有气促、胸闷等自觉症状,而一般尘肺患者早期多无上述症状出现。⑤胸部X线表现以圆型小阴影(q影)改变为主。⑥并发症多。73例矽肺患者中并发活动性肺结核15例,占20.5%。肺气肿29例,占39.7%。气胸6例,占8.2%。⑦肺功能损害明显,致残程度严重。
3.2 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生产环境粉尘浓度及进口宝石原料中游离SiO2含量过高所致,说明宝石加工行业生产性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危害相当大,矽肺的患病率也比较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降低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矽肺的发生率必然会出现增高的趋势。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劳动卫生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更新生产设备,改革工艺流程,改善工作条件,建立健全防尘措施,降低粉尘浓度乃为防止矽肺发生的关键。
3.3 建议 建议各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宝石行业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配套规章的有关规定,坚决纠正某些企业主管人员存在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糊涂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公正执法,秉公办事。对不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实行“三同时”上马的企业,该整顿的要整顿,该处罚的应给予处罚,决不姑息迁就。此外,每年应定期对企业主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领会《职业病防治法》的精神实质,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配合卫生部门搞好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