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临床中的特征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2:5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职业病是临床伴发情绪障碍的情况大致相同于一般身体疾病所产生的情绪变化,但由于其发病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以至于产生的情绪障碍及其干预影响有其特殊性,下面略作分析。

    1 情绪障碍特征

    1.1 抑郁 抑郁是一种悲伤、沮丧或悲观的感觉,除情感性精神病外,它可是正常人受打击或躯体疾病后的一种反应。职业病临床患者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经度淡漠、消极观念等。有专项调查,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电焊工作业人员抑郁感占很大比例,个体分析部分病人甚有自杀倾向,本中心临床部最近即有一住院患者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而超剂量服氨茶碱200多片后抢救无效死亡,自杀前有极度悲观、情绪低落等。职业病患者产生抑郁反应的原因一般是基于对职业病预后的忧虑,如尘肺、锰中毒等疾病即使脱离工种后仍会进行性发展病人往往对自己所患疾病误解为不可医治,犹如患上职业病便是判定了死期一样。

    1.2 焦虑 焦虑是指对于面前不存在的外界威胁的恐惧或预期会出现事件的紧张心情。职业病患者一旦对疾病治疗信心不足,加上亲眼目睹部分类似病人病情由轻到重,时间跨度由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心理上便会产生出一种恐惧感,如尘肺病人开始由Ⅰ期逐渐发展为Ⅲ期,再发展可合并肺结核、肺癌等,病人会产生出一种恐惧心理,在有末日逐渐逼近的感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易于激怒、难于相处、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一般说大多职业病为长期接触有害因素后产生的慢性发病过程,临床的治疗虽可延缓其进展,但终究难同综合医院常见病的病程较短、恢复较快,加上很多职业病人脱离治疗后病情确在进行性发展,病人一方面对疾病的预后忧虑,另一方面病人懊恼因工作得病单位未及时给予诊治,久而久之病人对医院产生一种依赖感,尤其担心一旦单位因经济或其他原因不能保证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此种情况则焦虑感更甚。

    1.3 紧张 职业病患者有正常人对疾病突然来临、后果难以预料在心理上产生的紧张感,同时也有逐渐产生的自身心理障碍因素生成的紧张感,后者也在其他疾病中一般不会出现,也为在此探究的重点。职业病目前约有100种左右,包括尘肺、锰中毒、汽油中毒、职业性肝病、职业性肿瘤等,其确立一般说具有法律意义,一旦诊断为职业病,病人即享受国家有关工伤、职业病、待遇,如职业病按工伤不算病假,住院期间有生活补助费,还有伤残补助费、护理费等,同时还有提前退休、子女照顾等单位的一系列其他照顾,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病人的既得利益,也希望一直享受这种利益或者期望使职业病诊断晋级后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临床上便会出现一些作伪虚假现象,如夸大症状、加重体征、尿中放置毒物、拉拢医务化验人员科等,渐渐也便会出现心理障碍,总担心虚假结果会被人识破或揭穿,精神上随时处于一种不安的、紧张的状态,此种紧张与一般身体疾病产生的紧张截然不同,它给职业病的诊断疗效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2 诊断治疗心理干预

    国家对职业病的诊断极其慎重,组织了各级诊断小组,负责本地的职业病诊断工作,而职业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工作的重要依据。病人处于抑郁、焦虑、紧张等状况下,其职业病临床表现一般趋于严重,特别如锰中毒等依据临床体征诊断的疾病受精神情绪影响较大,抑郁、焦虑、紧张等减轻后其它临床表现会随之减轻,反之则加重,这样在诊断上会因出现一些混淆而产生误诊。对于病人作伪、人为夸大表现而怕被揭穿、识破所致的紧张情绪,则影响更大。医务人员通过前后病历比较、监督生物标本等,可发现不少假现象,追踪观察也会发现一些体征如震颤、蹒跚步态等是夸张的。这样不仅给正常诊断工作带来干扰,而且这种情况下临床药物疗效也难以评估,药物副作用还可以与其本身疾病症状混淆在一起,难以区别。临床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奇怪,即客观的体温、脉博、血压、X线胸片、心电图、体内毒物负荷等已有好转或减轻,但病人仍诉病情不减,甚至还重现象,这确是困惑医务人员的、需要要认真鉴别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3 心理治疗及其措施

    职业病临床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改变可能是单独存在,也或多或少合并存在。由于病人一旦情产生情绪障碍,不仅对其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进而产生所谓心身疾病,而且加重了其原有疾病的发生、发展。故而心理治疗在这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药物治疗效果。针对病人产生情绪障碍的心理活动、特征,医务人员宜充分了解,对病人不必要的顾虑心理要剖析,进而打消其顾虑。首先让病人树立起治病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了解职业病治疗过程缓慢但并非不可治,反之放弃治疗则会加重病情发展,也就是说医务人员要看到疾病给患者肉体上带来的痛苦,也要看到疾病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的负担。其次要让病人认识到职业病诊断的客观性、法规性,不必要地担心、顾虑都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并影响到疾病的真实反映和疾病的恢复。再者可进行多样化心理治疗,医务人员可有目的地与病人分别谈心或集体交流,共同分析病情,对病情给予科学的解答和疏导,让病人产生战胜疾病信心的同时,也对自己疾病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其感到医务人员对其病情了如指掌,病人没有必要担心疾病未知的结果。总之是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使患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发生转化,使其恢复正常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及早康复的目的。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