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防护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2:54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加强职业防护,保护医务人力资源。选择一些高品质的有利于职业防护的安全产品和采取一些必要的职业措施,是医务管理者的重要理念,也是保护医务资源的重要环节。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对其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1 危险因素

    1.1 机械性损伤 据国内资料统计,被刺伤中以注射器和输针头为主,占92.5%;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教育中心主任JANE报道,美国从1981年到现在,共有54位医护工者在诊疗活动中感染了HIV,其中48位是因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而感染的。肝炎、结核等的发生率将会更高。

    1.2 物理性损伤 由于运重物、病人等,引起医护人员脊柱、关节伤的报道屡见不鲜。抬、搬病人是护士的常规工作,也是导致腰背痛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最危险的活动是手工的床、椅之间搬病人;为病人翻身及从地上搬抬起病人。据调查,国内护士腰背痛的终身患病率为77.9%~80.8%,6个月的患病率为70%。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率,但由此生产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等)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深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急、胞闷、肺水肿等。

    1.3 化学性损伤(包括化学消毒和细胞毒性药物)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环氧乙烷、二醛、过氧乙酸及含氯制剂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等,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4 生物性损伤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2防护措施

    2.1 如何预防针刺伤 首先,要认识到针刺伤不在于它本身的伤害,而在于它传播疾病,尤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应用既能减少对现在所用针头的需求数量,又能使用回撤、变钝、具有保护壳或加设保护帽的手段,是使现在使用针头无害化。建立刺伤记录制度,包括损伤的文字记录和细节,损伤是如何发生的、使用的是否为具有安全设计的器械等。免受针刺的损害。还包括操作者在床旁操作时选择所用工具的正确操作程序,积极引进和推广安全产品。

    2.2 避免机械性损伤 掰安瓿、撬瓶盖要使用正确的手法;手术及操作后要自己处理用物,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就及时、正确放入专门的容器中,避免徒手清理;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均采用毁型器毁型,尽量避免针刺伤或被溅射的血液、药液污染。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碘酒、洒精消毒后包扎。

    2.3 避免物理性损伤,手动重物或搬抬病人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艺,保持身体一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及功能性腰背痛。激光手术应在一个手术间;操作时关闭房门,室内用氧浓度要低于40%,必须是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手术时,医护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进行紫外线消毒时要合理安排消毒时间,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人要离开消毒现场,不要直视紫外线灯源,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监测时要戴防护面罩及眼镜。

    2.4 化学性损伤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故要热悉每种消毒性质,掌握其配制方法。如配制甲醛、过氧乙酸时要戴口罩、手套,防止溶液烧伤皮肤,刺激呼吸道,眼结膜。在配制、输注化疗药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护眼罩。

    2.5 避免生物性损伤 在一般医院内工作人员勤洗手可以达到清除细菌的要求,一定要采用卫生洗手法,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合格率和频率。经计算,做到护士洗手不少于35次/d 医师洗手不可少于30次/d。若双手直接为传染病人操作后,应将双手浸泡于消毒液内2min,再用肥皂水清洗。洗手是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的1个非常重要环节。在接触每1个病人前后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将手上微生物悬浮,在用水冲掉,可使手的细菌数减少60%~90%。

    所以只有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职业损伤,保障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才能为病人提高更满意的健康服务。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