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二氯乙烷(1,2-DCE)又名(亚乙基二氯),系二卤代烷类物质。分子量98.97,熔点-35.3℃,沸点83.7℃,系高毒物质,为无色、易挥发,具氯仿气味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过度加热分解,可产生光气和氯化氢。二氯乙烷在工业上大都用于过氯乙烯塑料生产及工业溶剂和粘合剂,纺织、石油、电子工业的脱脂剂,有的还用作儿童玩具制作的粘胶剂,在工业上使用量较大。1,2-DCE以呼吸道吸入中毒为主,还可经胃肠道、皮肤吸收,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失眠、乏力、腹泻、咳嗽等症状,也有出现肝、肾损害,肌肉震颤和眼球震颤。接触较高浓度,还可影响心脏和呼吸系统,甚至致死。为掌握1,2-DCE对作业工人的危害,我们对使用1,2-DCE的某化工厂超细纤维滤料车间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卫生学调查
1.1生产工艺过程 用1,2-DCE溶解过乙烯树脂,2次滤脱泡沫后,经高压静电场,从喷头高速喷丝于滚筒上,制成纤维簿膜滤布,真空干燥后,即为成品。在生产流程中,配料、喷丝、干燥等工序,由于1,2-DCE的挥发,对车间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1.2车间空气中1,2-DCE浓度监测情况 按生产全工艺流程,我们采集了配料、过滤、溶解罐、纺丝、真空干燥、成品检验等工序的上班时、班中、班末的各100m1空气样品,立即用QLS型气相色谱仪分析1,2-DCE浓度,如表1所示,在各工序中,车间空气浓度最高的为加料处及纺丝机旁,超过限量标准7.5、7.1倍,次为为真空干燥及溶解脱泡间,超标5.1、5.4倍,工作台及成品检验分别超标3.7、2.5倍,浓度低的干燥架旁也超标0.6倍。表明绝大多数作业点工人在被1,2-DCE污染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
表1 车间空气中1,2-DCE浓度(mg/m3)
*二氯乙烷GB11723-89号空气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为15mg/m3
1.3 车间防护状况 车间内原设计安全的半封闭防毒措施及负压排风系统,具有一定排毒效能,经使用一段时间后,生产中的超细纤维经常瘀积管道,加之排毒设备的管理、保养、维护不良、致使排气不畅,降低了排毒效果。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很少有人佩带口罩。
2 工人健康状况
2.1 调查对象 ①接触组:为该车间接触1,2-DCE的各工序作业工人计93名,其中男性39人、女性54人,平均年龄26.6岁,工龄为6个月~5.8年。②对照组:不接触1,2-DCE及其它毒物的糕点厂工人计85名,男性41人、女性44人,平均年龄24.7岁,工龄在1.5~6.4年间。
2.2临床症状和体征 对接触组及对照组工人进行了相同的体检项目。其项目为:症状询问、血常规、脑血流图、心电图、ALT、AST、血清钙、纳、乳酸脱氢酶同功酶、血清尿素氮、血糖等。
2.2.1 临床表现 接触组工人主要有头昏、(22.6%),头痛(15.1%),乏力(15.48%),记忆力减退(47.0%),失眠(23.9%),多梦(15.7%),食欲下降(35.5%),腹胀(8.6%),右上腹触痛(18.3%),肝区触痛(18.3%),等症状,对照组工人以上症状的检出率依次为2.0%、7.5%、1.3%、8.9%、9.3%、3.5%、1.2%、5.9%、5.9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接触组工人尚有神经衰弱及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2.2.2 心电图、脑血流图改变 由于作业工人的班次、休息等原因,仅有41名受检者出现心动过缓4人、占9.7%,对照组仅为2%,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P<0.05。脑血流图主要为波幅差改变,接触组波幅差>25%的占43.9%,对照组仅为17.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2.2.3 B超 接受B超检查的62名接触组工人、肝大者占8.0%,87名接触者中有14例ALT活性增高(占16.0%,对照组为2.0%),对照组为2.04%,有显著性差异(P<0.05),AST检查,在两组中均未发现异常。
2.2.4 实验室检查 87名接触组工人与对照组工人的血清Ca、Na、血糖、血清尿素氮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检查结果,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出各工序操作点,空气中1,2-DCE浓度均较大范围超标,以加料处和防丝机旁浓度最高,该作业环境污染极大,工人作业时间长人数多,职业危害也最大。由于防护设备欠维修,造成排气管堵塞,是使车间空气中1,2-DCE严重超标的主要原因。
体检结果显示、1,2-DCE对作业工人不良影响有昏、头痛、乏力、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及食欲下降,腹胀、肝区触痛、ALT升高等消化系统及肝脏爱损状况,与文献报导相似。但在检查中未发现对肾脏的损伤,是否与接触工龄不长有关,待进一步追踪观察。
在调查中逐步发现接触工人出现心动过缓及脑血流图显示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改变,其余对血清Ca、Na、AST、血糖、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检查,未发现异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