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管道焊接工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1:5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大口径管道运输为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设施。在管道铺设过程中,焊接工多采取强迫体位作业,其中以俯、蹲、仰位为主,其职业性慢性肌肉骨骼损伤(CMI)患病率较高。我们对正在建设中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工程“陕京二线’焊接工职业性CMI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横断面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陕京二线”工程工龄在1年以上的电焊工580名为观察组,均为男性,年龄25—39岁,平均30.4岁,工龄1~21年,平均9.5年。同时作业的其他人群(包括行政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人员)312人为对照组,年龄28~40岁,平均31.3岁工龄1~23年,平均11.0年。两组人员年龄、工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员均无肝、肾及外伤性骨骼损伤史。

     2.方法:采用劳动工时记录方法,连续3d观察了3个作业机组53名焊接工的怍业.详细记录其在焊接过程中的体位变化情况。根据员工体位变化情况,分别将其主要体位保持时间加以记录,并测量俯位作业时颈、肩、腰与人体垂直轴线的角度.蹲位与半蹲位时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变化及仰卧位时颈肩与人体水平轴的夹角。由工人统一填写调查表,包括职业史、疾病史、外伤史、主观感觉。体检:包括颈、肩部、腰背、四肢肌肉及骨骼、神经的物理检查。对颈肩痛、腰背痛、下艘膝关节痛者进行相应部位颈椎、腰椎及膝关节的X线摄像。

     3.诊断:目前对CMI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我们参考文献,根据调查对象主诉症状、颈、肩、腰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压痛点对其异常体征综合加以判定。颈、腰椎X线表现异常:根据X线片颈_腰椎生理弯曲、椎体外形椎间隙变化等加以判断,膝关节X线表现异常:根据X线片膝关节面、皮下组织、关节周同软组织变化等加以判断。

     4.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二、结果

     l.焊接工作业体位:由表1可见.大口径管道焊接工的强迫体位以仰卧位(40.73%)为主,其次为俯位(36.03%),最后为蹲位与半蹲位(23.24%),在工间休息时可有一部分时间为正常体位。焊接工总焊接工时为(383±65)min/d,其不同体位的身体角度和焊接时间见表1。

     2.两组自觉症状及检查结果:焊接工腰背痛、颈肩痛、下肢膝关节痛发生率分别为41.55%、33.27%、23.89%,对照组分别为16.99%、14.10%、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40、33.23、46.90,P<0.01)。焊接工颈肩、腰及膝关节活动受限,产生明显压痛点的发生率分别为16.38%、19.66%、9.66%,对照组分别为3.85%、11.2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6、10.38、9.72,P<0.01)。焊接工颈椎和腰椎异常(生理弯曲发生改变、椎体外形产生变化、椎间隙变宽或变窄、出现骨质增生或骨刺)、膝关节异常(膝关节面不平、关节囊变宽或变窄、产生骨刺)发生率分别为5.50%、14.10%、2.00%,对照组分别为2.60%、6.70%、1.90%,其中两组颈椎、腰椎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3、11.21、P(0.05,P<0.01)。

      表1 焊接工作业体位及持续时间



     三、讨论

     长距离、大口径管道铺设工期长,焊接工作量占整个建设的2/3,同时由于管径大(“陕京二线”管道直径106cm),通过吊管机对接后不能再进行移动.为此焊接工人作业只能围绕管道进行。通过劳动工时跟踪调查,焊接过程以仰卧位居多(40.73%),其次为俯位(36.03%),再次为蹲位与半蹲位(23.24%)。根据人类工效学原理,当俯位焊接时,焊接工人颈、肩、腰与人体纵轴梯次夹角均大于15o,受累部位主要涉及颈、肩及后背.当焊接工呈蹲位与半蹲位时,膝间夹角为15o~160o,受累部位主要涉及膝关节、股四头肌和腓肠肌;仰卧位焊接时,颈肩与地平线夹角为15o~45o,受累部位主要为颈肩骨骼与肌群。

     根据目前研究,导致大口径管道发生焊接工职业性CMI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的因素: 是强迫体位(又称不良体位),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工以俯、蹲、仰位为主。此时有关肌肉血液循环会因这种静态用力的大小而不同程度地受阻,同样也很容易导致肌肉疲劳甚至损伤;二是静态负荷(即姿势负荷),在作业过程中焊接工头部对颈肩的重力、头颈肩以及上肢和腰以上躯干共同对腰的重力,造成的静态负荷很容易导致受力部位血液循环障碍,代谢产物清除不利和肌肉疲劳。久之,则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损伤。

     本次调查显示,大口径管道焊接工职业性CMI发生率顺位分别是腰背、颈肩、膝关节与下肢,与强迫体位作业时间一致,也与许多报道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大口径管道焊接工职业性CMI发生率低于建筑工人,高于坐位作业人群,这与其劳动负荷、强迫体位变化情况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焊接工的症状、体征远高于骨骼肌肉的实质性改变,为此认为绝大部分员工发生的职业性CMI属于良性变化。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根据人类工效学原理改变焊接姿态、调整作业工时,以预防疫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