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下收下送及消毒灭菌工作需要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自身免疫力下降。每日工作人员把各科回收来的布类、器件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回收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脓液、唾液以及各种引流的治病菌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形成回收间的环境和空气的污染。洗涤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人员也不可避免要接触冷水,因此寒冷潮湿是危害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1.2 高温
灭菌锅温度高达134℃,干热灭菌器温度高达180℃ 以上,蒸馏机、热水器的温度也高达50℃ ,以上设备所散发出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开启灭菌锅装卸物品时,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我科90%的工作人员有被烫伤的经历。
1.1.3 噪声
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常见的噪声为:灭菌锅工作是发出的噪声,真空泵,清洗机,换气扇,流水声,清洗盘碗时发出的碰撞声,下收下送工作时车轮声。有的噪声>100 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我科30%的人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现象。
1.2 生物因素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去污、消毒、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过程中,许多物品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的还带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刺伤的可能,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1]。英国医学会(BMA)对针刺伤与HIV和HBV感染发生的危险作过调查,认为两者相关性很大,特别是HBV的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供应室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无实际屏障,通道流程不合理,人员为了省事常来回逆行,极易导致交叉感染。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烦琐,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其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重体力劳动相结合,极易患慢性腰腿痛。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等。清洗,包装间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于相对固定的站立姿势,极易发生颈椎病;下收下送人员由于长期站立工作,再加上搬运物品,可使下肢静脉关闭功能受到破坏,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3 化学因素
含氯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染物的预处理,以及回收的各类物品的浸泡消毒,以及污染区桌面,地面等的消毒。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直接接触人体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可引起支气管黏膜水肿,最终导致呼吸系统损害。对人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近年来,环氧乙烷(EO)灭菌的广泛应用,供应室存放大量的一次性物品,一次性物品是用EO灭菌的,残留的EO气体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干热灭菌凡士林,石蜡油,塑封机塑封时都会散发非常刺鼻的气味,如不将干热灭菌器和塑封机设在独立的空间,刺鼻的气味将会弥散整个清洁区,长期吸入会导致呼吸道损害,甚至致癌。
1.4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院的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有的素质较低,消毒专业知识欠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认识不清,不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导致感染隐患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增加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知识。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环境中高温,潮湿,噪音的防护:对室内的高温,潮湿,噪音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清洗间尽可能宽敞。可在消毒间安装换气扇和空调,尽可能用热水洗涤,需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渗漏的罩裙与胶鞋。有条件的尽可能用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高压蒸汽灭菌器必须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按规定定期维修,保证各个阀门,排气道的良好状态。灭菌程序结束后开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卸装物品,而且要戴能隔热的棉纱手套,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在灭菌器前安装隔音板或灭菌间安装消音设备,或给工作人员佩戴耳塞,能降低一部分噪音,空气压缩泵不要安装在消毒间,尽可能采用集中供气方式。为了减少清洗时发出的噪音,应集中清洗,工作时尽量做到轻拿轻放,有噪音的房间应随手关门,以减少污染范围。下收下送车每周专人负责上润滑剂。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 减少手工清洗
对日常工作中的冲、洗、刷要严格按规范操作。应把所有回收的物品一律视为高传染病污物,从思想上重视。操作时要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双层手套。据国外报道,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其外层为8.9%,内层<0.5%,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1.5%~50.0%,以上是避免各种锐器损伤而造成危险的首要防护措施。处理锐器时很容易割伤手指,因此操作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避免刺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件要先分类,不要用手直接分类,并把锐器放在一起清洗。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要立即从伤口旁尽量挤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消毒,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建立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污染间工作人员需穿戴隔离衣,冲洗时戴口罩、眼镜。督促各科人员对使用过的器件要进行预处理,特殊菌种污染的物品要有标志。冲刷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避免刷子在水面上操作水滴四处飞溅,这些飞溅的水滴会沾到隔离衣,操作台,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冲刷管腔器件时应戴面罩,管腔朝向后下方,避免管腔内的血液、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工作人员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另外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洗手,2000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前后均应正确洗手。
2.3.2 供应室3区布局应合理
符合卫生学标准要求,3区间有实际屏障,并严格按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3区间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避免开放式传话,传物,要尽可能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2.3.3 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体检两次,接种乙肝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任何急慢性传染病或病源携带者均应调离本室。
2.3.4 心理因素的防护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平时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清洗包装间的人员工作时双腿要交替站立,伸伸腰,耸耸肩,左右活动颈椎,不要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要合理安排班次,我院从2000年采用相对固定的轮换工作方式。即每3个月轮换一次,即能增加工作新鲜感,又能避免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同一种危害状态。
2.4 化学因素的防护
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方法、浓度、影响因素等,配置要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防目镜等用具。盛放消毒液的溶器须加盖,防止消毒剂的挥发,又能保证消毒剂的准确浓度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定期开窗通风,自然通风是降低室内空气细菌含量的最佳方法,实用性强,效果肯定[2]。有条件的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存放一次性的库房要定期通风,消毒以减少空气中EO的含量。设立一间独立的干热灭菌室,安装排风扇或空气净化装置,灭菌间关闭门窗,灭菌结束前尽量避免进入灭菌室。按要求凡士林的厚度<1.3 cm,石蜡油<0.635 cm,过厚过高液面溢出产生大量烟雾,影响灭菌效果。将塑封机放于一个通风良好的区域,尽量集中塑封,定期清除上面残留的塑料焦痂。并准确控制温度,以减少烟雾产生而污染清洁区。
2.5 加强安全管理,实行标准预防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防护的重要性,部分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遇到的传染患者少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也因防护物品不及时而放弃防护措施,按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规定,落实各项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在清点,清洗处理污物时均应作好标准预防。人员的防护工作,既要提高人员自身素质,加强责任心,提高工作能力,创造有利于自身防护的能力,又要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作好防护监督工作,有问题及时汇报并制订相关的措施进行改进,达到保护医务人员自身,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虽然供应室工作存在许多危险因素,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生理、心理的影响,只要我们有高度的职业热情,增强自身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