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用户名:密码:        免费注册
首页 > 职业危害

护士职业损伤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6:5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16
安全评价推荐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痛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如何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遭受职业性感染,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损伤的主动防护已迫在眉睫。为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特点、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能力于2004年7月,我们对我院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了职业损伤回顾性问卷调查及自我防护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l 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在2003年中发生的职业损伤情况及自我防护知识进行调查。发出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9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学历的构成比:大专以上26.5%;中专73.5%。在医院工作年限构成比:≤10 a占52.5%,11~20 a占26.6%.2l~30 a占20.5%。

    2.2 体检与免疫接种 调查对象80.2%做过上岗前体检,有66.9%在医院工作后每年做定期体检。免疫接种情况:接种甲肝疫苗者占12.6%,乙肝疫苗86.3%,流感痘苗11.4%,3种疫苗均未接种者占7.2%。

    2.3 防护知识知晓率 临床护士对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知晓率较高,占50.00%;其次是自我防护行为,占40.00%,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占33.68%:针刺伤的正确处理方法占25.79%,知晓率最低的是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仅为18.94%。

    2.4 获得防护知识的来源 来源于学校教师占10.1%,书本占39.8%,医院培训占2l.6%,工作经验占18.2%,同事占10.3.认为有必要参加防护知识培训的占94.6%,可有可无占4.0%,不必要占l.4%。

    2.5 防护措施的应用 防护措施应用较少原因分析:害怕增加医院成本者占6.2%,不在意者占32.6%,不清楚如何防护者占3l.9%,认为遇到传染病患者少占10.2%,工作经验不足者占11.1%,物品供应不上占8.0%。

    2.6 损伤性质分布 职业损伤包括职业危险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疾病,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包括针刺性、锐器伤,物理性损伤包括放射性、负重伤;化学性损伤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和化学消毒剂引起的损伤;生物性损伤为接触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或针刺伤等原因造成的与工作有关的生物性传染病,如甲肝、己肝、丙肝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心理性损伤是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消化性溃疡等。从表1看出,职业损伤发生率机械损伤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心理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见表1。

    表1 2003年各科室护士职业损伤性质的分布



    2.7 不同科室人员职业损伤分布 从表1显示,受调查的10个科室中,手术室、骨科、妇产科、外科的损伤发生率高于平均损伤率,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余依次为供应室、内科、急诊科、小儿科、传染科、门诊注射室。由于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广泛使用及规范管理,供应室各种职业损伤因素逐渐减少;虽然传染科存在的危害因素多,但防护工作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人员防护意识强,所以其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平均损伤率。

    3 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加强医院防护基础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推行标准化的防护管理,是提升护理人员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早在1989年就对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感染提出“普遍预防”策略,在我国卫生部《医疗感染管理规范》称之为“标准预防”。其主张: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我院调查显示,“标准预防”护理人员知晓率仅占18.94%,可见护士职业安全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均不够。调查人群中39.8%的护理人员获得职业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医学书籍,其次是医院在职培训(21.6%)在校学习的较少(10.1%)。受调查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相当一部分人防护行为做得不够,对于预料要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只有40%的人回答会主动戴手套,对被利器刺伤后有74.21%的人不能肯定做到或做不到挤压出血后再清洗消毒;虽然护士对洗手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0%,但我们在实际跟踪检查中发现,能按照要求正确洗手的仅为28.42%。有报道显示护理人员实际洗手率为14.33%;在防护措施应用较少的原因中,32.6%的人不在意使用,31.9%的人不清楚如何防护。因此,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将参加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纳入年度考核项目,利用讲课、知识问答、墙报专栏、宣传漫画等多种形式,狠抓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建议在医学院校教材中增加有关职业防护知识及训练内容,使医护人员在未接触临床前就开始牢固树立防护意识。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已经被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

    3.2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防护能力 护理人员防护能力的体现寓于相应的医院防护功能中,而防护功能又寓于相应的基础建设和防护用品投入较少,建立和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是提升护理人员整体防护能力的关键。

    3.2.1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安全医疗器具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普遍存在着追求片面效益的现象,对防护基础建设和防护用品投入较少。医院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和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实行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建立正确的污物处理系统,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自动回套的针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等。

    3.2.2 建立防护预案,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 由表1看出,机械性损伤在护士职业损伤中居于首位,受调查的护理人员有92%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利器伤不仅引起护理人员皮肤粘摸损伤,且病原体可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及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邢HBV。有研究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针刺伤后可能发生致命的感染有艾滋病和乙肝病毒。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利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估报告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采取措施预防机械性损伤是十分重要的。应建立防护预案、制定防止机械损伤的规范,增强机械损伤防护意识,主动阻断机械损伤的操作环节,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同时医疗界须面对滥用抗生素注射过多的现实,采取措施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

    3.2.3 加强对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 作为高危科室的高危人群,除了本身应了解和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除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外,应加强劳动防护,制定高危科室的保护措施,并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对高危科室应完善防护设施,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为医护人员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排班,减轻职业紧张,促进精神卫生,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3.2.4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护理管理人员应将护士职业防护当作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建立井遵守规范化操作流程,认真地监督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贯彻情况。医院应建立职业损伤登记及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在发生业损伤后得到咨询和及时补救治疗和检查跟踪,有效地维护职业安全。

     3.2.5 建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 护理人员面对各种职业损伤,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次调查中显示,心理性损伤占第2位。故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多的科室应加强人力配备,合理安排人力,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损伤,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精神卫生,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护理人员抗御职业紧张的能力。

    3.2.6 建立健康档案 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并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进入高危病区前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由感控科或预防保健科负责职业损伤报告登记,监测管理,风险评估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损伤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水平。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