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探讨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6:51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介绍了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目前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职业病防治法》强调,企业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如何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职工身体健康,做到“工作、健康、和谐”,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经验,对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1 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1 内容


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制度及办法的制订和完善、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水平、现场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档案和台账的完善、问题的整改及考核等。


1.2 方法


作为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成为一名好“警察”,同时还要是一名好“教练”。既要经常深入基层检查监督,同时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中国石化内部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监督检查采取日常抽检、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方式相结合。


2 目前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不够,使得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部分企业领导职业卫生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中小企业其经济观念掩盖冲淡了对职工健康保护的法制观念,重“红伤”、轻“白伤”的思想严重,没有将职业卫生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使职业卫生工作难度加大。


2.  2 隐患及问题治理难度大


装置长期超负荷运行,设备老化,超标问题日渐暴露,而噪声、粉尘治理投入高,治理难度大,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技术和能力滞后,经费投入不足,均限制职业卫生隐患的治理。


2.3 企业专职职防人员短缺


职业卫生工作专业性强,要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及其管理经验,还要精通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等等。但有些企业缺乏懂职业卫生技术的专业人员,配备的兼职人员只能敷衍一些日常工作,各项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另外,人员配备数量少,也制约了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


3 企业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对策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


a)企业明确职业卫生工作负责人,完善内部职业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责任。要配备懂专业、业务能力强的职业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并确保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队伍的稳定。


b)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要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利用HSE例会、安委会及职业卫生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c)完善劳动合同职业病危害告知。针对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对职工明确告知,并将其所在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防护措施及其待遇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写明。当工作岗位调整,其接触的有害因素变更时,及时向员工如实告知新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在劳动合同中补充变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2 制度及预案


a)制度及预案的完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完善本企业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如职业性健康体检规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现场监督检查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及职业病危害事件应急预案等。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使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不同级别分别制定和细化公司级、厂级及车间级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b)预案演练。针对本企业的重要有害因素,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事件应急演练,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演练结束后应进行讲评,并对预案持续改进。


3.3 宣传和培训


a)法规和标准宣传。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分管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突出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管理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职业病防治职责,掌握管理范围内及本岗位职业病危害、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不断增强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履行《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的用人单位责任和义务。


b)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生产实际,定期组织学习,举办专题培训和学习讲座,提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c)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培训。利用班组安全活动定期安排职业卫生制度的学习,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并经常强化本岗位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使岗位职工熟悉本岗位职业病危害情况、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从而使劳动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健康权益。


d)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知识的掌握。定期对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结合检维修过程中可能产生和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重点进行自我防护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培训


e)宣传及培训记录的保存。建立健全宣传培训及学习记录,利用“痕迹”管理,将培训学习与日常的监督考核结合起来。


3.  4 现场监督和管理


a)“三同时”执行情况。严把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关。对企业的新建、改建及扩建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通风、防尘、防毒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监督检查建设项目劳动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中,结合原料、工艺流程,消除一切产生职业危害的因素,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另外,企业要积极做好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工作,这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职责。


b)现场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的完善情况。监督检查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情况,检查现场通风排毒设施、报警装置、应急通道、冲洗设备、急救用品的完好情况。


c)检修作业的监督和管理。由于装置检修期间许多职业危害因素暴露得更加明显,要做好现场的监督检查,包括人员的宣教、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个体防护用品佩戴、警示标识设置及现场监护等手段,杜绝和减少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发生。


d)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是防治职业危害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企业要制定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制度,明确配备原则、发放标准、日常维护和检查细则。其次,对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领用、宣传培训做好记录。最后,监督检查职工的劳动过程中的佩戴使用情况,通过提醒、批评和考核等方式,使职工养成良好地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习惯,变“要我防护”为“我要防护”。


e)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是职业病诊断、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治理和劳动卫生学评价的依据。根据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分布合理设定监测点,通过定期的日常监测掌握有害因素浓度的变化;做好异常情况下应急监测以判定短期的劳动条件;定期请资质单位监测及评价等。采用现场有害因素告知牌的方式,定期将监测结果向职工告知,建立长期和完善的监测台账。对于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监测点,找出超标原因,制定治理和防治措施,限期整改。


f)加大隐患治理,确保劳动条件改善。通过El常监督检查、抽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并下发整改通知书,跟踪职业卫生隐患治理进度,通过增设防护设施,加强个体防护,确保隐患在限期内形成闭环,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符合接触限值,从而从本质上改善劳动条件,预防急慢性职业危害的发生。


3.5 职业健康监护及台账的完善


a)做好职业健康监护。通过连续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病危害的易感人群,及时发现职业病,及早发现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损害,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明确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及健康检查的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认真对待各种体检,正确处理职业禁忌人员、疑似职业病患者及观察对象,及早采取调离、脱岗疗养及治疗等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病人的发生。体检结果要采取保密的方式告知职工本人,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隐私权、增加体检结果的保密权。


b)职业卫生档案的完善。职业卫生档案包括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台账)。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要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存。它连续记载职工身体健康的各项指标,是职业病诊断鉴定重要依据之一;是解决企业和劳动者可能发生职业性损害法律纠纷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接受行政部门监督及法律保护。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台账)包括有毒有害人员分布及历年体检情况汇总、职业病及疑似病人的发病情况、有害因素监测点及监测结果、隐患治理、宣传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等。它有助于企业全面掌握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相关信息,为作业环境评价、职业病诊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隐患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6 考核


制定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考核细则,每年对职业卫生标准分解量化。结合年初计划、日常监督检查,将工作完成情况及检查结果与考核挂钩,以促进问题的整改和职工守法的自觉性。


4 结语


维护职工健康是实现企业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卫生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企业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只有企业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落实职业病防治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工作、健康、和谐”的目标。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