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4起群体性砷化氢中毒及其临床护理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6:4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近年来,一个地区或同一厂矿发生群体性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短时间内发现群体性中毒病人时,病人及家属情绪紧张、恐惧,有时甚至集体上访,社会影响较大。近年我们共收治4起锌、铟、轧钢作业致急性群体性砷化氢中毒,在对病人进行有效的临床救治的同时,采取积极的人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案例A

    某锌厂于2007年11月有6人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6名浸出工到立窑罐底清理锌提炼过程中产生的余渣,数分钟后5名工人感觉头晕,立即出罐,1名工人继续操作15 min后感觉头晕加重并腰部不适才出罐,送到我院,诊断为不同程度急性砷化氢中毒,平均住院治疗8 d好转出院。

    1.2 案例B

    某铟厂于2007年3月有7人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均为同车间压滤工。因抢修压滤泵,在工作40 min后7名工人集体发病,立即送到医院。一天后1人抢救无效死亡,3人诊断为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2人诊断为急性中度砷化氢中毒,1人诊断为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6人平均住院治疗35 d好转出院。

    1.3 案例C

    上述铟厂于2005年9月有4人也曾发生过一次急性砷化氢中毒,均为同一车间置换工,在提炼金属铟过程中(含砷原料中加入硫酸),吸人砷化氢废气致急性中毒。1例因腰痛、尿血、恶心去某省级医院就诊,送尿样来我院急查尿砷为明显增高,因重度溶血,无法配血、输血,未行血液透析及换血疗法,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另3例继续加班1 d,先后出现不同程度溶血症状加重,随即送往我院,2人诊断为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1人诊断为砷化氢接触反应,平均住院31 d好转出院。

    1.4 案例D

    某轧钢厂2004年5月有8人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均为同车间压滤工。因从事向含锌原料中加入铜硫酸和砷霜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吸入砷化氢废气致急性中毒。6人诊断为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2人诊断为砷化氢接触反应,平均住院29 d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

    砷化氢气体毒性极强,中毒后发生急性溶血,严重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护士应主动了解现场检测结果,明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时把病情、处理情况和观察结果反映给医生,使每个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对症处置。合理安排岗位责任护士,尤其是病房巡回护士,在做好常规性的安排病人、巡回观察、交接班工作外,必须熟悉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配套法规,耐心解释,减少中毒病人和家属的恐慌,群体性中毒发生后同单位人员较多,当病情好转后经常违反医院管理制度,甚至影响其他患者。在上述4批病人住院时,均在每个工厂的职业病病人或陪护人员中寻找到负责人,先对这些人介绍护理程序和病房规定,分析患者目前住院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对整个群体病人进行说服教育,自动遵守院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对每个患者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进行护理调整。

    了解群体性中毒病人的特殊性和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是合理接诊与稳定病人情绪的关键。从上述各案例看,中毒患者中农民工较多,其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等有很大差异,对愈后和以后工作待遇心存忧虑;另外,部分企业负责人态度冷漠,造成病人产生偏激的看法,找借口无理取闹或漫骂医务人员;出院时拿不到自己意想的诊断书时,容易产生与医务人员对立情绪。我们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告知法定职业病的诊断和伤残鉴定程序,鼓励病人放弃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实例教育他们相信大部分职业中毒可以治愈;让患者学习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掌握自己维权的知识;同时经常作为中间协调者与病人和企业双方进行沟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患者的治疗费用、住院期间生活补助、职业病诊断、伤残等级评定等要求得到落实。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快了病情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既保护了职业病病人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矛盾纠纷。

    信息来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09年1月第一期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