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某电镀厂低浓度铬对作业工人职业危害调查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6:4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为了解某电镀厂镀铬车间职业危害情况,对该车间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测定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并对车间90名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镀铬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临床检查发现,铬作业工人鼻咽部自觉症状如鼻塞、流涕、鼻衄、鼻灼痛、嗅觉减退和鼻部异常体征如鼻黏膜充血、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黏膜溃疡、鼻中隔穿孔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工龄<10 a与≥10 a的2个工龄段,铬鼻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长期接触低浓度铬对作业工人鼻部损害较明显,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铬;铬鼻病;职业危害;调查分析

    为探讨铬对作业工人的鼻部损害情况,我们对某电镀厂镀铬车间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并对90名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某电镀厂从事六价铬作业的90名操作工人为接触组,其中男81人,女9人,平均年龄为35.3岁(20~51岁),铬作业平均工龄为9.1 a(1~26 a)。另选不接触铬的粉尘作业人员84名为对照组,其中男77人,女7人,平均年龄为32.4岁(21~48岁),平均作业工龄为11.2 a(1~24 a)。

    1.2 方法

    1.2.1 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测定 2003~2007年对该电镀厂镀铬车间进行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测定。

    1.2.2 职业健康检查详细询问职业史、既往史、自觉症状;对作业工人进行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内科等检查。鼻部检查由取得江苏省职业性眼耳鼻喉疾病诊断医师资质的五官科主治医师进行。

    1.2.3 依据标准 使用的标准有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

    160.7—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铬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 12—2002《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接触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镀铬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及防护措施

    一般情况:镀铬车间长约68 m,宽约27 m,高约9 m,有4个大门,24面窗户。生产工艺流程:装夹→喷砂→清洗→镀铬→出槽→清洗→退磁→去氢→检验。个人防护措施:使用涂胶手套、防毒面具、普通口罩、毛巾、工作服及公用防酸胶靴。

    2.2 镀铬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的测定

    2003~2007年对镀铬车间空气中三氧化铬浓度(STEL)进行了检测,共检测了30个样本,合格点数为30个,合格率为100%,见表1。

    

    2.3 铬作业工人自觉症状

    铬接触组出现鼻塞、流涕、鼻衄、鼻灼痛、嗅觉减退、皮肤痒症状,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2.4 铬作业工人体检情况

    铬接触组异常体征中的鼻黏膜充血、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黏膜溃疡、鼻中隔穿孔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无皮肤铬性溃疡病例发现,见表3。

    

    2.5 铬作业工人接触工龄与铬鼻病患病率的关系

    铬鼻病患病率在≥10 a的工龄段高于<10 a的工龄段,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0.01),见表4。

    

    2.6 铬作业工人性别与铬鼻病患病率的关系

    铬接触组中27名铬鼻病患者均为男性,63名未患铬鼻病的作业工人中男性54人,女性9人。铬作业工人性别与铬鼻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

    3 讨论

    接触六价铬化合物如铬酐、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等的作业工人,特别长时间接触铬酸盐酸雾者常有流涕、鼻塞、鼻衄、鼻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及鼻黏膜充血、肿胀、干燥或萎缩等体征[1]。调查结果显示,铬接触组上述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异常体征表现为鼻黏膜充血、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黏膜溃疡、

    鼻中隔穿孔,这可能是因为鼻中隔前下方黏膜较薄,血管较少,易出现小血管扩张和表皮脱落,气流常在此发生流向改变,铬尘、铬雾滴易沉积所致。提示,铬接触组鼻部损害明显。调查结果显示,铬鼻病患病率工龄<10 a的低于工龄≥10 a的,表明随作业工龄增加,铬鼻病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与廖雍玲[2]报道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铬鼻病患病率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现场毒物浓度检测结果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但仍引起较严重的鼻部损害,这与刘素香[3]关于长期接触低浓度铬对作业工人鼻部损害的报道相一致。铬对鼻部的损害除了与铬化合物浓度有关,还与个体情况及个人防护情况有关,因此,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如上岗前鼻腔涂油膏保护,戒除用污手挖鼻的不良习惯,

    工作后冲洗鼻腔;此外,用人单位应安排职工进行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疾患,给予相应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安寿.职业病医师培教材第三篇:其他职业病及

    诊断鉴定管理[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86-88.

    [2] 廖雍玲,周旭,何春兰,等. 233名铬作业工人皮肤、鼻咽部职业性疾患的调查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1,17(2):2-4.

    [3] 刘素香. 低浓度铬对作业工人鼻部损害的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3):151.

    信息来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9年3月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