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将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职业卫生工作重点应放在前期预防上,要彻底抛弃过去管理中的后期治理观念,只有有效消除、控制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才能使职业卫生工作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科学性。
职业体检是指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作业人员依照职业健康体检规范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体检。职业体检与职业卫生管理密不可分。职业体检作为职业卫生工作的一项工作内容,树立超前管理而非滞后管理的观念至关重要。如果不进行预防性的职业体检,一旦出现职业病发病人群,那就是职业卫生工作的严重失职,会给员工健康、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职业体检按时间段可划分为上岗前的职业体检、在岗期间的职业体检和离岗时的职业体检三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的职业体检,都有职业卫生管理的具体内涵。
上岗前的职业体检,是超前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为了避免和排除职业禁忌症。在职业环境中,存在物理性质有害因素,如射线、高温、噪声等;化学性有毒有害因素,如酸、碱、刺激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的有毒气体等;生物性有害因素,如各种寄生虫、病源微生物等。这些有毒有害的职业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如果作业人员患有某种疾病,而他从事的作业环境中的某种职业有毒有害因素能加重病情的发展,作为职业卫生管理者,就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上岗前的职业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就要严禁从事相关工作。如,对于有造血功能障碍的就业人员,就不应安排在环境中存在苯系物或射线的工作岗位。
在职业卫生管理中,一方面,企业新员工的就业前体检由劳资部门管理,而他们对于职业危害情况知道不多,就忽略了这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就业前的体检归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但是职业卫生的管理人员又不能安排员工的岗位。所以两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协作,对新员工的工作安排要符合劳动卫生学的要求,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在岗期间的职业体检,是保障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些有慢性损害的职业有毒有害因素,一般对接触者不易造成急性毒害,而易造成慢性损害。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业人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慢性中毒。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定期的劳动卫生学检测、装置的劳动卫生学评价、定期进行职业体检,它们是检验劳动保护的管理和措施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对作业人员个案或群发的各种症状或体征的健康评价,提出对工程控制、防护设备等的综合评价和防治措施。这是职业卫生管理的预防性的体现。
目前职业卫生管理繁重的工作,集中在作业环境定期定点的检测和定期的职业体检,其目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评价、早期控制、早期治理。当前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HSE”的管理体系、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将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职业卫生管理的前期性、超前性的体现。
离岗前的职业体检,是国家和企业的业主对其员工健康负责的一种表现。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中工作和生产,员工的身体上是否受职业有毒有害因素的损害,业主要给员工一个答复。此外,对于已确诊为职业病患者,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在康复出院后,定期进行职业体检复查。职业卫生管理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第三阶段的职业体检应该是职业卫生管理的收获阶段,即到退休年龄的员工的健康体检结果中未发现职业多发病、职业病。这是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工作的最好的工作回报。
在国企改革的今天,从管理要效益。职业卫生的管理也能出效益。效益的产生来源于管理的先进性、前期性、超前性、科学性。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职业工伤和疾患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根据对我国44个耐火材料厂尘肺病经济损失调查结果,每个尘肺病人一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1万元人民币。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尘肺病患者42.5万人,每年新增尘肺病患者1.5~2万人,依此估算,2003年,我国用于尘肺病诊治费用将达152亿元人民币。
1992年美国用于职业损伤和疾患的直接或间接费用达到1712亿美元。
1992年欧盟各国用于工伤疾患的直接支付的赔偿金额达到270亿欧元。
国际劳工组织(ILO)1997年估计,全球工伤疾患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
如果我们把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因工伤和职业病所造成的损失或赔偿资金数额就是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创造的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所创造的社会性和环境效益也是巨大的。
职业卫生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职业体检仅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但,超前进行职业体检,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卫生管理不能滞后,滞后就是失误,会造成健康、环境、生命的巨大损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