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体系在企业运作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各类风险和事故隐患,保障人力资源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目前很多企业都推行了体系管理,HSE管理体系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于大家来说已不陌生,但是体系运行至今,遇到的问题和阻力仍不可小看,体系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
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所属的生产企业已经有3年多的HSE管理体系运作经验,体系自建立至今,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骨干力量,公司的安全、健康和环境工作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并获得2002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称号。但HSE管理体系在运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依然制约着体系的效力,生产经营活动中仍存在诸多事故苗头。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领导很重视安全、健康和环境工作,但是不知如何去做;
(2)管理部门之间在HSE体系运作中的不协同现象普遍存在;
(3)基层单位无必要的资源支持,体系运作流于形式;
(4)由于体系设计的冗余,造成诸多重复性工作,削弱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5)培训工作缺乏方向性和指导性,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体系管理的需要;
(6)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不完善,造成信号衰减和失真;
(7)风险识别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指导;
(8)绩效测量指标片面,考核与奖惩工作缺乏指导性与合理性。
对于体系运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处理方法还是以前的那一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辩证的处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体系设计上存在缺陷,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领导或某个职能部门,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上的测量与改进机制,用系统的方法解决HSE体系系统中的问题。
测量与改进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明确建立测量与改进机制的原则,即依据企业的管理模式结构,分管理层(宏观/整体)和作业层(微观/局部)两个层面确立HSE目标,依据其HSE目标分别建立测量与改进机制;每个层面之间的机制应是相对独立的,形成线性管理,避免交叉。
对于某一层面上的测量与改进机制,其建立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测量与改进机制模型
1 管理层面上测量指标与标准的确立
对于管理层,其HSE目标是整体(宏观)上的,比如“零伤害、雾损失、零污染”等。分解到“人、管理”,有“无人身伤害事故,有较高HSE综合素质、并能正确应对紧急情况的职工队伍,有必要的资源配置,体系绩效持续改进”等HSE分解目标;分解到“机”,有“各类机动设备完好无损、证件齐全、按规定进行检定”等HSE分解目标;分解到“环境”,有“作业现场整洁、有序,尘、毒、噪声等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废水、废气、废渣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等HSE分解目标。
要实现管理层的这些HSE分解目标,首先要分析和研究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其能够真正实现,而不只是设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比如要实现“无人身伤害事故”这一目标,首先我们要研究事故致因等诸多因素,得知要控制显见的各类大小事故,其关键是要控制数以万计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就是考虑其控制的可行性,虽然控制对象的数量庞大,但在管理上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仍是可行的,比如加强督察和处罚力度,做到罚一儆百。再比如要实现“有较高HSE综合素质、并能正确应对紧急情况的职工队伍”这一目标,就要采取加强HSE培训工作的力度和实效性等措施。依次对HSE分解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立管理层的测量与改进机制打好基础。
在研究了HSE分解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后,进一步确定测量指标和标准,所确定的测量指标和标准要能保证其HSE分解目标的实现,并将所有测量指标和标准列表,以备进一步制定方案实施。比如对于“有必要的资源配置”这一分解目标,可制定如表的测量指标和标准。
表1 实现“有必要的资源配置”应制定的测量指标和标准
2 作业层面上测量指标与标准的确立
对于作业层,其HSE目标是局部的,是管理层HSE目标的微观体现,其目标应与管理层相一致。分解到“人/管理”,有“作业过程无‘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人员培训到位、具备应急反应能力,有必要的资源支持”等HSE分解目标;分解到“机”,有“动、静设备按工艺参数标准运作、正确维护保养,备品备件齐全”等HSE分解目标;分散到“环境”,有“作业场所整洁、有序,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合格,三废达标排放”等HSE分解目标。
要实现作业层的HSE分解目标,同样要分析和研究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其切实实现。比如要实现“人员具备应急反应能力”这一目标,就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反应预案,并组织各岗位人员协同演练来达到。再比如要实现“动、静设备按工艺参数标准运作、正确维护保养,备品备件齐全”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作业指导卡,推行标准化作业等来实现。同样应分析研究所有HSE分解目标实施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为建立作业层的测量与改进机制作辅垫。
对于作业层的测量指标和标准,其确立及实施均应由作业层的人员来完成,是由作业层依据管理层所要达到的宏观目标而制定的实现方法。所确定的测量指标和标准也要保证其HSE分解目标的实现。比如对于“作业场所整洁、有序”这一目标,可制定如表2的测量指标和标准。
表2 实现“作业场所整洁、有序”应制定的测量指标和标准
3 制定方案以期测量指标达到标准
在测量指标和标准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制定方案以使测量指标达到标准。可先由HSE专责工程师汇集所有测量指标和标准,逐个起草实施方案,并进行筛选和优化后,将测量指标、标准、方案、执行人、执行细则、考核等内容列表,交由HSE管理委员会讨论修改并通过。
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管理层与作业层的侧重点应有明显不同。管理层应侧重于宏观上的资源调控、业务指导和抽样检查考核等方面。比如:定期调查了解作业层的HSE资源(相关设备设施、用于各种必要活动的资金准备、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等)配置、硬件环境风险因素等情况,合理支配资金以改善HSE作业状况;提供各类作业、施工监理、风险削减与控制等过程与程序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制定/修订操作规程,明确作业各方责任;制定抽样检查方案,考核作业层相关测量指标值与其标准的符合度,合理利用奖罚手段,激发作业层参与HSE工作的积极性,有效警戒“三违”现象,等等。
作业层则应根据管理层测量指标和标准的要求,针对其具体实施方案,侧重于微观上(局部)的具体作业过程,使特定的测量指标达到其标准要求。例如:作业层有“职工应急反应能力”这一测量指标和标准,可针对管理层要定期考核职工对假想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这一具体方案,制定作业层的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演练,并不断完善应急演练方案,以期达到或超过管理层对这一测量指标的要求;再例如:作业层有“三违现象为零”的测量指标和标准,针对管理层有不定期抽样检查并严肃处罚“三违”现象的具体方案,作业层可制定合理的作业程序和考核细则,培训职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使职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减少或消除“三违”现象的发生。
4 机制的实施
测量与改进机制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HSE工作人员可通过各种检查与测定手段来检验测量指标与其标准的符合程度,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实现其测量指标的方案加以不断的修正和改进,以使所有测量指标都达到其标准的要求。在一个运行周期(可为一季或半年)末,审核各分解目标的实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测量指标及其标准确立的合理性,修正与改进相应的测量指标与标准,保证各分解目标的全面实现。每个年度末,可由HSE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全面评审本单位一年来体系运作的绩效,汇总体系运作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修改完善整个测量与改进机制,以求持续改进体系绩效。
管理层和作业层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两个基本层面,管理层也可能分为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等多个层面,在建立测量与改进机制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多个层面依次建立。但不管分几个层面,其测量与改进机制应是相对独立的,应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管理层应以宏观上的各种测量指标和标准来检验其体系运行的绩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改进管理方法、支配资源、提高管理效能上。作业层则应依据管理层的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