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4日,中国石化正式对外发布了HSE管理体系,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方面跨入了国际石油石化公司的先进行列。江苏油田试采一厂作业大队为使HSE管理体系在作业系统达到人人皆知、个个参与、自觉遵守、相互促进、全面提高的目的,树立“一切事故通过管理上的努力都是可以预防”的思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建立风险评价机制为突破口,摸清试油作业过程中对HSE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以往的HSE管理进行总结,根据风险评价的结论,按照自己的实际作业情况,制定预防危险和控制风险的措施,全面推广实施HSE管理,将作业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对HSE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早在2000年,作业大队就把每年的元月定为HSE宣传月,各小队充分利用黑板报、职工大会、专题讲座和安全会等形式,全面宣讲HSE管理体系内容、推行HSE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并于2000年4月和2002年5月份分别举办了两期以SY/T6276-1998《石油井下作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和《试采一厂井下作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手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同时结合HSE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每月组织一次专项检查,检查共分为HSE基础管理、应急计划、驻地管理、卫生和保健、作业现场5大项27小项检查内容,同时加大考核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经验、选树先进典型,做到经验共享,教训互吸,使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全员参与的思想、层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事前识别控制险情的原理等HSE管理思想和观念深入人心,广大职工实现了从传统的“制度人”向HSE管理中的“主体人”转变。
井下作业是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井下情况、大负荷、高危险、远离驻地、需要众多单位配合以及成天与油气水打交道的艰苦的野外施工。而风险评价从安全本质度出发,让职工懂得一切事故通过管理上的努力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因此,作业大队主要抓住险情控制,突出程序化管理,根据大队作业施工的共性和个性,对每一作业环节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程序,作为作业施工依据。大队在1999年编写的《试采一厂井下作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手册(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按照HSE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组织有关人员参照SY/T6362-1998《石油井下作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指南》和相关企业标准、操作规程,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2000年,大队通过摸索,总结制定了HSE实施程序,从队伍的搬迁到施工结束、从安全警示牌的摆放和灭火机的数量到施工用具的上架和安全通道的清理共18大项,分别列出每道工序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并以风险评价为突破口,从健康、安全、环境出发,针对目前作业施工的环境与状况,深刻反思过去血的教训,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明确各岗位的责任,规范了操作程序。风险评价还特别对职工在劳动工作中的劳动保护做了规定,让大家在施工中行有所规、做有所定,在劳动中学会自我保护,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为保证施工现场达到HSE管理标准,大队在试油作业过程中,先后推广应用了液压锚定泄油器,使泵挂管柱的锚定泄油合二为一;推广使用了悬挂器式轻便小自封,使洗井液不外流,杜绝了对环境的影响;引进使用了轻便旋转水龙头,避免了水龙带缠绕管柱和水龙带从高空落下伤人事故的发生;应用了二合一油管液压钳,使得以前常发生的被钳拉断伤人和液压钳“咬”手指的事故不再出现;使用了抽油杆倒扣器,不再出现倒扣时抽油杆倒转管钳飞出伤人的事故,等等。既减轻的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作业大队加大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使人为的、环境的和物的不安全因素降到了最低点,从而实现了作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作业大队还制定了事故或险情预防措施,建立了每口施工井或同类作业井每10天作业施工事故预防方案编制制度和HSE监督月报制度,健全了HSE组织、会议、培训、检查考核等台帐,并定期召开HSE工作例会,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使其更贴近生产、贴近现场,更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HSE管理计划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大队重点建立并实施以下几个制度:
一是教育培训制度。规定每人每年的HSE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并做到计划、内容、人员、考核“四落实”。培训的教员由相关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的内容有职业道德、定额成本、HSE管理、试油作业专业知识、大修侧钻、井下作业主要设备、地面地下工用具、劳动保护等。通过培训,达到全体职工知道什么是符合规定的、什么是违反规定的,不断提高执行规程的自觉性,实现由被动执行到主动执行的转变。目前,所有员工均已通过系统培训并取证。
二是会议制度。大队机关重点抓各小队HSE领导小组会和班组会的落实,要求领导小组会每月不少于1次,总结HSE工作执行情况,分析当前存在问题,明确不足,通报HSE信息,安排布置今后工作,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兑现等。班组HSE例会每月不少于3次,主要落实领导小组会精神,分析本班组事故或险情,防止事故及隐患的发生或再发生,制定当前行动要点(谁负责、干什么、什么时间完成等),组织学习HSE管理知识和岗位作业程序等。
三是事故、险情、隐患报告制度。HSE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加强对险情识别。充分发动职工把潜在的险情查找出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同类或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出现,力争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要求职工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和队伍负责的态度,发扬主人翁责任感,对本岗位的和其他岗位的事故、险情、隐患都要进行报告。
四是监督、检查、考核制度。作业大队在对各施工作业单位按照HSE管理计划组织监督、检查、考核的基础上,每月组织一次HSE管理专项检查,并与HSE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检查结果按有关健康、安全、环保奖罚规定和《试采一厂作业大队奖罚考核细则》执行。
通过HSE管理体系的实施,作业大队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尝到了一些甜头。一是HSE规格化的管理,促进了井下作业质量的提高;二是HSE管理使作业成本得到了控制,提高了效益;三是HSE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现场规格化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连续5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四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拉得出,打得响,实现了安全、优质、快速、高效;五是按照市场规范要求,HSE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增强了队伍的综合竞争实力。
作业大队在实施HSE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作业大队作为HSE推行的主体,无论是大队机关还是基层小队都要坚持始终如一,要按照HSE体系的程序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标准抓好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增强职工的劳动保护和防范意识。在抓好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大队组织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项检查是让每个职工自觉执行HSE管理和劳动保护条例的外部因素。
2)抓好责任落实,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履行自己的岗位承诺,尽自己的责任搞好HSE管理工作。
3)职工在劳动中要严格按照风险评价中的内容认真执行,同时要搞好预案的编制、强化监督检查、落实方案的实施、加大考核力度、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定期评估工作效果,以此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HSE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4)要正确理解HSE的系统管理与“三标”“安全”等单项管理的关系,它们是“母与子”的关系。当生产与HSE管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执行HSE,避免事故或者伤害的发生。
5)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是HSE管理工作的动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工作热情是HSE工作的立足之本,企业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把HSE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