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自1996年总体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1998年建立运行HSE管理体系以来,内抓质量、外树形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HSE管理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集团公司在石油系统率先实现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与HSE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建立运行了具有石油行业特点和切合存续企业HSE工作需要的QHSE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了体系运行成效。2002年,根据GB/T19001—2000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的新规定,对QHSE体系文件进行了适时换版。
大港油田始建于1964年1月,勘探开发范围跨津冀鲁25个区(县、市)。1999年石油行业重组分立后,现有职工45795人,下设57个分(子)公司和所属单位,主要生产经营范围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及研究,钻井、测井、录井、定向井、井下作业施工技术服务,石油工程施工,技术咨询服务,石油钻探设备、工具、配件制造,以及生活服务、劳动服务等。
QHSE管理体系建立情况
1.适时换版,确保体系文件不断满足标准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范HSE管理,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在1996年整体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时,就将安全管理纳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先后开发出《安全管理程序》、《环境管理程序》、《消防管理程序》、《交通安全管理程序》等多个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1998年依据SY/T6276标准建立运行的HSE管理体系,按照国际石油行业特点和要求,融入了风险管理、HSE策划等内容,使HSE管理的源头控制更加完善;2000年和2002年换版中,又对各个管理文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总部机关的现有程序文件37个(于5月25日正式发布实施)和70个作业文件;各分(子)公司的655个程序文件(B版)、651个作业文件(B版)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修订。体系文件从岗位责任者的明确到职责分工、从风险识别到实施策划、从“两书一表”到监管分离、从监督检查到隐患治理、从培训教育到资源配置,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文件化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真正做到了职责明确、依据充分。
2.实施风险管理,严控事故源头
为了全面识别生产作业风险,严格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通过分级评价、重点监控,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积极实施风险削减和风险控制。
认真做好危险源普查和划分。为了全面掌握各类危险源的实际情况,针对油田存续企业点多面广、野外施工作业战线长、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大等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岗位职工的作用,对施工作业过程和固定生产场所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危险源的不同性质,以能量、泄漏速度、泄漏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等四个关键参数为基础,进行定性、定量评估,分别确定A、B、C级危险场所,为全面识别风险打下了基础。
实行分级风险评价。根据危险源调查评估的结果及石油施工作业的特点、危险程度,针对危险场所的不同特点,实施了分级评价。A级危险场所由集团公司下达评价计划并组织实施,评价报告由总部专家组进行评审,确保重点场所的风险得到全面识别;B级危险场所和外部市场作业项目由各单位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必要时由专家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C级危险场所和一般施工作业项目由基层单位进行评价。通过分级评价,共组织完成A、B、C级危险场所评价400多项,基本掌握了各类危险场所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为实施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打下了基础。
积极进行风险削减和监控。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各单位对识别出的不可接受风险进行削减,积极落实资金,对超出判别准则的各类隐患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治理。例如千米桥古潜山区块作业中,针对地质分析显示该地层含硫化氢气体的现状,组织进行了防硫化氢中毒的风险评价,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投资400多万元为现场作业队伍配备了硫化氢检测仪器、空气呼吸器、井下作业防喷器等安全防护设施。截止目前,千米桥古潜山油气田共进行了13个含硫井的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其中板深6井多次发现硫化氢气体,浓度最高时达到1000ppm。由于防护措施得当、应急演习到位,未发生任何硫化氢中毒事故,确保了生产安全。在风险监控中,积极推行危险场所分级挂点承包检查制度,定期对承包点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3.强化现场建设,实施“两书一表”
为了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在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基层单位和岗位员工针对风险识别结果,结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标准,制定实施了用以规范工艺过程安全管理的“HSE企业计划书”、用以规范岗位安全操作的“HSE作业指导书”和用以规范现场监督检查的“HSE现场检查表”(简称“两书一表”)并将“三标”管理的有关要求一并纳入“两书一表”,使基层管理有法可依。
为了抓好“两书一表”在现场的有效运行,在确定钻井工程公司等10个单位作为“两书一表”试点单位的基础上。组织所有分(子)公司进行观摩交流,使各单位学有样板、做有标准,同时,坚持将“两书一表”作为基层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维护了“两书一表”对基层的指导性。在现场建设上,组织各单位按照“两书一表”的标准要求,及时配备完善安全设施,确保“两书一表”中的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如钻井公司先后投资270万元对井队的野营房、厨房、浴室等进行了改造,投资数亿元资金对老化钻井设备进行更新,为确保“两书一表”实施奠定了基础。
4.建立监督机制,实行监管分离
为了实现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按照中油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建立运行安全监督机制,实现了安全监督和管理业务的分离运行。
设置总监,确保监督组织到位。根据监督机制的工作要求,集团公司专门召开HSE委员会讨论监督机制方案,明确了“突出重点、完善网络、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局级设专职副总监、处级设专兼职总监(副总监)、主要施工作业单位设监督站、重点施工作业现场派驻监督的四级监督组织建设方案,其中:钻井公司、物探公司、井下公司、水电厂、建设公司、滩海公司、测井公司7个单位设专职总监,其它单位根据实际设立兼职总监或副总监。钻井、物探、井下三个单位设独立的监督站(科级)。经过一年来的培训建设,现36个分(子)公司分别设置了专兼职安全总监,钻井等主要单位设置了专职副总监。钻井、井下、物探三个专业监督站已经得到了有效运行,滩海、工程建设公司的监督站也正在建设中。
监、管分离,确保职责明确到位。为了实现监、管“各负其责、协调运行”,坚持在行政体制上“分级管理、有统有分”,集团公司管理层和各分(子)公司专兼职总监、副总监既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又对安全监督系统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在工作职能上“监管分离、名负其责”,管理系统按照QHSE体系规定,管理职责不变;监督系统按照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的职责,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和现场考核,从而达到监、管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的效果。
完善制度,确保运行到位。为了有效指导各单位建立运行监督机制,先后出台了《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安全监督体制暂行管理办法》第一系列规定,为实现监督、管理职责分线运行提供了总体政策性的文件;钻井第三个监督站相继成立后,制定实施了《HSE监督管理手册》等相关制度,使监督站的工作运行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结合实际,试点运行。根据石油技术服务企业的特点,选择钻井作为“单井监督”试点模式,选择井下作为“巡回监督”试点模式,选择物探作为“项目监督”试点模式,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监督模式试点。2001年,钻井专业27名监督员、井下作业10名监督员先后对68个钻井作业项目和20多个井下作业项目实施了现场监督,2个物探项目和20多个大中型基建工程项目均派驻了现场监督。根据实际运行,派驻现场安全监督的施工作业现场杜绝了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