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长岭分公司于2001年10月份开始着手建立HSE管理体系。在时间短、人员紧张、生产任务繁重等困难条件下,公司制定了“夯实基础,立足实效,建立实施好HSE管理体系”的指导方针,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宣传、发动全员,深入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注重体系文件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了HSE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工作的优质、高效进行。现将体系建立实施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是分公司2002年安全环保工作的一件大事,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指派安环处具体负责,其他各机关处室全力配合,要求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建立起长岭分公司HSE管理体系。2002年2月份,分公司与新加坡诺卫环境技术咨询公司(下称诺卫公司)开始合作,确定由诺卫公司负责提供包括初始状态评审、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及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体系建立及实施以及模拟认证审核的全套管理体系咨询服务。长岭分公司开始筹备和规划HSE管理体系建立的一系列工作。
1 成立HSE管理委员会和管理组织机构
2002年1月10日成立了以分公司黄景汉经理为主任的HSE管理委员会,明确了HSE管理者代表为分公司李华副经理,并以[2002]安字4号文下发。同时,为了保证按时、高质完成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成立了以分司经理为组长、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HSE领导小组,下设HSE办公室,负责体系建立的日常工作。HSE办公室下设3个工作小组,分别由各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包括:
1) 教育培训及宣传推广组:主要负责HSE体系宣传工作以及各层次人员HSE意识培训和HSE工作组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培训。
2) 风险评估及法律法规组: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各基层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核实并汇总评估结果,提出隐患治理方案;并负责获取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及识别、整理出相关条款,通过长岭分公司内部网络提供给各单位组织学习和对照实施。
3) 文件编写组:负责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包括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运行控制文件的编写,并负责指导协作业指导书和各部门HSE管理职责的编制。
为了保证HSE管理体系建立工作的顺利进行,办公室人员每天制定工作计划,每周进行书面总结。同时,我们还建立了HSE例会制度,考虑到基层和机关单位工作性质的不同,确定每周三召开基层单位HSE例会,周五召开职能处室HSE例会,总结一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使工作信息得到了及时传达与反馈。
2 整体规划,确保HSE管理体系建立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诺卫公司的指导下,分公司对HSE体系建立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了要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建立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体系建立时要考虑同时符合中石化HSE管理体系和ISO14001、ISO18001这3个体系标准的全部要求,还制定了具体的建立步骤和时间进度表。建立过程分为初台状态评审、体系策划及风险评估、体系文件编制、管理体系实施、HSE管理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5个阶段。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分公司机关10个处室、9个炼油生产车间以及销售公司、油品管理处、长盛公司、供排水厂、动力厂、供应处、计算机所、研究院、信息中心、中心化验室、计量办、小车队、消防支队、电信中心、环保站和档案馆等35家单位。
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HSE意识
在筹建体系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职工甚至个别领导认为建立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形式主义,是安全环保管理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强化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HSE意识,办公室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让宣传工作与体系建立工作同步进行,充分利用《长炼报》、厂广播、厂电视台和长炼生产网等传媒进行HSE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职工对HSE管理体系的认识。
另外,HSE办公室按照分公司“夯实基础,立足实效,建立实施了好HSE管理体系”的方针,明确了我们建立HSE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而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来全面提升HSE管理水平,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扎扎实实,注重实际效果,用事实说话,增强员工对HSE体系的理解,使HSE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诺卫公司的指导下,长岭公司先后完全成了初始状态评审、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和法律法规识别工作,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目前正处于HSE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体系文件修订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1 初始状态评估时发现的主要问题
2002年3月27日至3月29日,诺卫公司咨询人员在HSE办公室成员的陪同下,深入各职能部门和生产现场,就组织机构、HSE职责、装置设计和建设、事故预防和处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仔细的调查,客观评价了长岭分公司HSE管理现况,发现共性问题28项,并提交了《长岭分公司初始状态评审报告》。报告指出,长岭分公司在HSE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分公司在安全检查、安全教育、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事故隐患治理等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主要停留在经验上。
2) 分公司对部分装置、设施进行过定量风险评估,但均没有形成体系,没法系统而持续地识别与生产、装置、设施、服务等有关的危害和风险评估,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火灾、爆炸,硫化氢、氨气、氟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泄漏,职业卫生,土壤及水源污染等潜在的事故事件隐患。这与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3) 分公司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公司的生产、运作、服务等符合相关的国家及地方安全、环保、健康法律、法规、规定、标准要求等。也没有进行定期的法律法规符合性审查,或内外部法律法规符合性审核。
4) 分公司已有各种版本的HSE文件和安全作业程序,包括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分公司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规定、通知、要求,等等。但没有统一文件控制和管理,现场可操作性较低,效果了不显著。
5) 分公司已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分公司目前尚未系统地开展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还不能充分有效地识别潜在的突发事故或紧急情况。目前只是按相关的法规要求,凭直观或经验识别一些生产装置、重要部位等的火灾、爆炸、气体泄漏等事故紧急状态,允免有遗漏,无法保证对一些关键设施、现场施工、可能发生火灾、爆炸、毒气泄漏及环境污染场所的突发事故做出应急响应。
2 识别危害、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以及危害控制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科学、细致、全面的风险评价是建立有效的HSE管理体系的前提。我公司牢牢把握这个基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这项工作。为了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使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深入人心,履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宣传,并采用层层落实的方式,让一线职工直接参与这项工作,从而真正找出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HSE危害,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消除、减轻或隔离危害,从源头上降低作业活动的风险,确保人员及设备安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工作分5个阶段进行:
1) 准备阶段。从4月1日到4月15日,我们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各自管辖的所有作业活动及设备设施进行了摸底统计,初步确定了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的范围。
2) 确定分析方法。我们根据长岭分公司的特点,编写了《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程序》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拟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的方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输入输出法等。
3) 教育普及阶段。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掌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分析方法,我们采取了层层培训的方式。首先是由诺卫公司咨询人员对各单位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共100余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并要求他们回到各自单位后组织进行全员培训和评估实践。各单位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细则,与经济责任制直接挂钩,职工积极性十分高涨。HSE办公室的全体成员根据各单位在培训阶段实践的情况,多次深入各车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评和总结,帮助职工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
4) 全面开展阶段。从4月20日开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在各单位全面铺开。我公司原计划用2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危害性分析,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前期准备和培训工作非常扎实,我们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半月就提前完成了分公司范围内9个大装置、10个职能处室、动力厂等35家单位所有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的危害性分析。对于作业活动,我们主要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进行分析;对于设备设施,我们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分析;对于关键设备和系统,我们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进行分析;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我们组织了由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和安全管理人员组成的6~8人小组,采用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逐个识别潜在的危害和风险。
&n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