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识别是HSE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控制和削减风险的重要措施。可以这样说,企业危害识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HSE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基层班组在进行危害识别时,一定要了解危害识别的实质,把握危害识别的要领,认真、细致、全面地开展这项工作,避免以下四种现象出现。<?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周期长。危害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不能因为一次成功的危害识别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劳永逸。
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危害识别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变化了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查清危害产生的根源,制定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
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HSE管理的实际,合理制定危害识别的周期表,无论情况怎样变化,都要坚持定期进行危害识别,增强危害识别的规律性、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HSE管理水平高了,就认为危害识别没有必要了,将其抛在脑后,也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了,就忽视危害识别。
走过场。危害识别是HSE管理的十大要素之一,在HSE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班组危害识别活动开展得越深入、越扎实,职工的安全意识就越强,风险削减措施就落实得越扎实,HSE管理水平就越高。
如果职工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危害识别的重要性,在实际开展危害识别工作时就会蜻蜓蜻蜒点水,仅仅满足于开会,收集资料,满足于表面的工作。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危害不能及时被发现,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员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班组职工参与的范围越广,危害识别就越全面,越有针对性。
HSE因素变化具有偶然性,在工作中,某一位职工遇到HSE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其他的职工不一定会有相同的经历。这些变化虽然出现的几率很低,但其潜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扩大危害识别参与人员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职工尤其是基层职工参与进来。通过职工广泛参与,集思广益,能够使更多隐藏得比较深的隐患被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被发现。通过危害识别,职工也会对岗位存在的风险了然于胸,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反之,危害识别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小部分人深入进行了危害识别,但危害仍然大量存在,危害识别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范围小。危害识别包括环境因素、隐患治理、承包商管理、物资供应、消防管理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对直接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分析得多,设备因素分析得多,人的因素分析得多,而对环境因素、隐患治理、承包商管理、物资供应等因素分析得少,识别得少。危害识别存在着范围小、某些环节缺失的现象,危害识别还存在一定的死角。
因此,在进行危害识别时,企业应全面、细致、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保证危害识别不留死角,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