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策划和准备/确定审核范围
发表日期:2011-04-23 11:41: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策划和准备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必不可少的阶段,此阶段工作包括:确定审核范围,配备审核资源,组成审核组,制订审核计划,准备审核工作文件等活动。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文件化的活动,审核的策划和准备本身即是这些特点的充分体现。策划和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核实施的成败。事实证明,审核的策划和准备越充分,就越能保证审核工作的系统实施,充分合理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认证审核工作的有效性。
确定审核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在组织的有关范围内进行的。
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从申请与受理、合同评审、组成审核组、制订审核计划到认证审核实施直至认证证书表达等无不涉及到审核范围。明确合理地界定受审核方的审核范围是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内容。
一、确定审核范围的重要性
确定审核范围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审核准备和实施审核的依据
审核范围决定了审核的内容、场所、工作量以及审核组成员所需的专业范围或所需专家的选择。因此在受理申请时应明确界定审核范围,合同评审时,应评审该范围是否在认证机构被认可的行业范围内,根据审核范围决定审核组成员专业范围和是否需要行业专家,并在第一阶段审核时现场确认审核范围,根据审核范围制订审核计划和编制审核工作文件。
2.认证证书和宣传材料的重要内容
对于认证机构批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需要在认证证书中写明通过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受审核方在宣传材料中应该按照该范围进行正确宣传防止误用和滥用。
3.向相关方证明体系符合性的证据
随着环境管理在世界范围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组织不仅自身关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也鼓励供方、分承包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政府机构、银行、保险业也期望并关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当组织向有关相关方出具体系认证证书时,相关方可据审核范围分析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或风险是否在体系认证机构批准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审核范围关系到了从申请到证书表达多个环节的工作,所以明确地界定审核范围。在审核过程中对审核范围作到合理地把握并予以清晰、准确地描述,应是审核员具备的审核巧之一。
二、确定审核范围考虑的因素
确定审核范围时通常考虑下列因素:
1.受审核方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所覆盖的范围。
2.受审核主产品、活动和服务的类别和性质。
3.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4.受审核方现场的分布状况及地理范围。
5.管理者对组织投入产出的责任。
6.适当时,有关产品、活动、服务所需的法规要求、标准和其他引用的文件。
7.受审核方的特殊情况,即是否有排除在审核范围之外的场所和地点。
三、审核范围的确定
审核范围涉及受审核方在确定的管理控制下的特定场所内从事的活动。对于不同性质或具有不同运行条件的组织需注意防止将应包含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活动或领域从审核范围中遗漏。
确定审核范围应符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大体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来界定审核范围。
①基于组织的管理权限
②基于组织的活动领域
③基于组织的现场区域
1.基于组织的管理权限
即按照组织管理者的责任和权限来界定审核范围。该种审核范围确定方式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特征:
(1)符合认证的管理范围是组织能够对其活动在行政上、财务上承担责任,并处于一定区域内的有关单位。即在管理上具备相对独立性。
(2)在该管理范围内,组织管理者有权决定如何通过建立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来实现其环境方针,并有权配置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中所需的人、财、物力资源(可包括预算权和其它控制权)。
(3)组织管理者对该范围内的投入(如原材料、合同方的劳动、服务)和产出(如产品、服务、贮存和分配、生产及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承担责任。
满足以上条件的管理范围,即可由此确定为合理的审核范围。在进行审核准备和实施审查时,应充分覆盖有关的管理范围。
2.基于组织的活动领域
指依据组织的活动来确定的审核范围。
由于ISO14001标准的广泛适用性,组织类型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其活动的千差万别。例如:生产制造型组织其主要活动是生产活动,建筑施工单位其主要活动是建筑,而运输单位的主要活动即是运输。仅就生产制造型组织而言,活动也可分为:设计、开发、工艺改造、生产制造、质量检查、设备动力运营、仓储、环保设施运行、行政后勤管理(如食堂、医院、人事、劳保等)及销售及售后活动。
基于组织的活动界定审核范围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全部活动领域,同时考虑活动中包含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及是否可分,分析其纳入体系的活动是否充分,以便确定审核的范围和审核时关注的角度(角度可考虑对活动中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
通过组织的活动界定审核范围,应把握以下原则:
(1)从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全部活动领域进行考察,如有部分活动属于组织管理权限范围内,但未纳入体系,则应分析该部分活动较之其它活动是否其环境影响具备相对独立性及是否可分,以此决定是否将其排除在审核范围之外。例如部分生产型组织未将销售活动纳入体系,则界定审核范围时即可不包括其销售领域,否则应将该部分活动纳入审核范围。又如对那些不能完全包含在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内的公共服务或活动界面,由于需关注组织如何对它们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因而确定审核范围时应考虑将其纳入。总之,基于组织的活动界定审核范围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全部活动,特别强调应覆盖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并对有关的其它活动分析其环境影响的独立性及可分性,以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审核范围。
(2)活动与产品及服务具备密切的内在联系,以活动界定审核范围并不排除涉及产品及服务。审核时应根据活动伴随的环境影响,确定抽样量及审核深度,同时应关注活动的接口和传递性,针对组织内部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组织外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审核应体现出连续性。
3.基于组织的现场区域
现场的定义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组织的控制下进行活动的全部场所。包括任何与原材料、副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废弃材料相关的存贮区域和活动所需的设备或基础设施,无论其是否固定。
组织实施审核的范围可能是单一现场或多现场,无论是哪种情况,基于组织的现场确定的审核范围应包括具备以下条件的场所,即该场所在组织的管理权限控制范围内,或基于组织的活动界定审核范围中包含的有关活动领域在该场所发生。界定审核范围时应包括所有现场区域,审核时可依具体情况进行抽样。对较为复杂的多现场审核情况,确定审核范围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当一个组织有几个相似的现场,可以对有相似的环境因素并在相同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控制下运行的现场进行抽样审核。审核组应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合同评审信息、请受审核方提供有关资料、以往审核信息),依据现场的情况确定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和监督审核的工作量、深度和覆盖面,以体现抽样的适当的层次,这里强调第一阶段审核应涉及组织管理层部门的活动,以确保一个环境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现场。在整个认证的有效期内,应确保审核了全部现场。
(2)对于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覆盖了几个类似的现场的组织,在下列情况下,其认证证书可以覆盖所有这样的现场:
①所有现场在共同的管理体系下运行,实施统一管理与审核,归属于统一的管理评审;
②所有现场都已按内审程序进行了内部审核;
③考虑到以下条件,确定有代表性的现场进行抽样审核:
—现场内部和整体的审核结果
—管理评审的结果
—现场规模的不同
—环境管理体系的复杂性
—现场的复杂性
—操作惯例的不同
—从事活动的不同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敏感环境问题的潜在相互作用
—不同法律法规的要求
—来自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抽样方案可不拘泥于同一现场,也不排除现场选择的随机因素;
④审核时对于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包含有重要环境因素的每一个现场或部门均应覆盖,并对该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审核;
⑤若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证书覆盖了多个现场,一旦发现了不符合,不论是在总部,还是在一个单一的现场。其纠正措施程序都应选用于证书所覆盖的全部现场。
(3)由具备不同职能的部门或商业联合体组成的组织,因其从事的活动和伴随的环境影响不同,应对所有现场和相关的环境影响进行分别审核。
(4)对于临时现场(如建筑现场),不论其现场位置处于何处,只要受控于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之下,就可以被作为认证的样本进行审核,为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有效性提供依据。
(5)当无法界定现场区域时(例如服务),认证应考虑组织总部的活动及其服务的传递性。在特殊情况下,审核认证可仅在组织提供服务的范围内进行,这时应对组织总部中与该服务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
在确定审核范围时往往由于组织情况的复杂性,通过组织的管理权限、活动或现场中的任何一方面均无法清晰准确地界定审核范围,此时就需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综合地界定审核范围。
四、审核范围的描述
审核工作文件、报告及认证证书中均会涉及到审核范围的描述,描述应做到简明、清晰、准确。
审核范围通常可由现场范围、管理领域和活动领域进行描述。
现场范围,无论是单一现场或多现场,通常的描述方式可以是地名、街道及门牌、建筑物名称等。管理领域可以其管理范畴的行政名称来表述,如长江集团新发材料有限公司。活动领域应从其主要活动内容,并覆盖被审核的活动范围来说明,例如某公司的审核范围可作以下描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育新大道15号的广东省长江集团新发材料有限公司在生产通讯用线缆及相关管理活动方面。
五、认证中涉及审核范围的工作
审核范围最初由委托方依据受审核方体系建立的范围和拟认证的范围(包括初次申请和获证后申请扩大、缩小或变更认证范围)提出,经过认证机构有关部门进行申请评审,并就此范围进行合同评审,在满足合同评审要求的基础上(即认证机构被认可的行业范围可以覆盖该审核范围),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合同或协议。认证机构依据合同评审结果确定审核组成员的专业范围或所需专家,在第一阶段现场审核时现场确认审核范围。在制订审核计划、编制审核工作文件和第二阶段现场审核时,应覆盖审核范围。就此审核范围作出审核结论,并在审核组与受审核组织双方确认的基础上写成认证证书中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由此可看出,审核范围问题一直贯彻于认证过程始终。
相关推荐:
OSHMS--一张企业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通行证
实施安全管理体系 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集团发布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