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HSE体系

论以人为本理念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和改进中的实现

发表日期:2011-04-23 11:40:4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简要阐述了如何在该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中做到以人为本,以最大程度的发挥OHSMS体系的优势和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职业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1]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相关方影响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已经成为企业规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高风险企业。
    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建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已经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往往只重视安全,而疏忽健康;重视客观危害因素的控制,而疏忽主观危害因素的控制。在制订管理规章制度时,要求员工如何做的约束条款多,很少看到企业为员工提供服务的承诺内容。甚至在一些劳务合同和协议中都很少有健康与疾病的具体条款,从而导致了一些突发性疾病责任不清,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了许多麻烦[2]。OHSMS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而从审核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认识到,在生产过程中要真正保障人的本质安全,应该在体系的建立、运行以及持续改进三个过程中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在体系建立中的实现
    建立体系,是实施、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体系建立之初,首先应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以及肯定。建立贯彻标准领导小组,通过建立领导机制,落实职责,保证项目过程有效实施。任命管理者代表全面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工作。
    其次,应对员工进行贯标培训。不仅是在安全技能上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在安全意识上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深刻理解体系的内涵,明白体系不是在约束其行为而是为了保护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作出的行为规范。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应对领导层、管理层以及作业层进行分层培训。以人为本,不同层次的人对安全意识及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就法律、法规以及实际操作过程来讲,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领导层的培训主要是让其了解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并对该管理体系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和了解。开展以上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让最高管理者承诺为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有关活动提供支持,使工作的开展得到思想和组织上的保障。
    管理层作为体系建立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培训目的主要体现在,借助其对本组织的结构及工艺流程等的了解,完成标准与本组织的最佳融合。明确管理体系方针及目标,清楚管理方案如何编写及贯标小组如何开展工作。凭借对本组织的了解和对标准、规范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体系建立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对作业层的全体员工,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培训要求主要是从提高其安全意识出发,对该标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认证的目的、意义及有关决定。具体的培训应放在体系文件出来后的宣传培训上,且应以作业文件讲解为主。
    在制订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补充、完善、明确或重新划分管理机构和职责,以及文件化的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作业层的意见。让大家参与讨论,参与体系的策划和体系文件的编写,这对员工更好地理解并执行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员工对体系的认可度和积极性,也为今后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体系建立之初,以人为本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建立明确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体系制度等,提取“民意”,使员工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特点,进行分层培训,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2 以人为本在体系运行中的实现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称为戴明模型(PDCA模型,即“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4个互相联系的环节),戴明模型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企业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的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该系统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其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封闭的上升过程,通过不断地持续改进,来提高安全绩效。
    其中,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是该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危险源即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即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风险评价即指评价危险程度并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来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3]
    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大致分为6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生理性,行为性及其他危险源。对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是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加以识别的。有不少企业在活动区域内识别危害因素时,对外在因素考虑较多,如防护设施、工作环境不完善可能造成的危害等。而对内在因素考虑较少,如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因素而造成的危害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后果的描述上,基本都是“违章作业”,而很少分析身心的不健康因素。殊不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首先影响的是员工。在向社会及社区承诺减少污染的同时,首先应使员工健康得到保护。事实表明,只注重安全,而忽视健康,只对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而忽视人的自身生理性、心理性危害因素的识别,就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同时,在组织员工识别危害因素时,如果能从维护员工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让员工充分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可能给自身带来的危险,使其充分了解危险性,才能在作业活动中有自我防范的意识。这样做不仅保证全员参与、提高安全意识,而且还了解了员工心声。
    由于企业活动的作业环境和工艺的多变性,企业应在项目工程开工前,组织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然后在每月末对下月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辨识出危险源后,各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制订出控制方案、消除或防护措施,由本质安全室汇总分发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将相关危险源及其控制方案、消除或防护措施给予实施和告知作业人员。最终现场作业人员在了解到所存在的危险源,掌握其防范方法后,清晰、明确地划分不安全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警醒人的安全行为,极大地降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作用的可能性,达到了降低伤亡事故发生率的目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企业中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体系的运行中,最重要的是在系统的中心环节——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上实现以人为本。在关注物的不安全状态下,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在危险源识别中,听取员工的建议,提高全民的参与度,并积极做好消除和防护工作。
    3 以人为本在体系改进中的实现
    持续改进能实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与员工进行良好的协商与沟通。意识的提高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作业层的员工而言,如果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以换位的方法协商与交流,员工会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才能实现“避免失误一失误情况下无害化一事故状态下减少损失”的处理原则。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建立良好的安全沟通氛围和渠道,让员工有工作环境危害的知情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企业内部高度的团队神,这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同时,应建立安全生产的考核激励体系,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进行指标化管理,增强员工的安全主动性。另外,工会组织是员工的维权机构,可以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员工对健康安全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寓教于乐,达到减轻员工思想压力、使其精神放松的目的,从而减少因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因素所造成的伤害事故。
    在生产过程中还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企业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贡献表现在其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在整个企业中着力倡导和推行安全文化,塑造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珍惜生命,尊重人权,彼此关爱,互相尊重,关注安全,自律安全,文明生产,使员工能够处于一种相对宽松、安全舒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大环境之中,能够使每位员工都能够有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能够以一种平和自尊互敬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社会因素而诱发的人因事故。
    在体系的持续改进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除了硬件设备失效的因素的情况下,涵盖其他多种要素如包括沟通、激励机制等的辅助管理机制,以及企业安全文化、工会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管理。但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并不否认采取其他形式的一些强制的安全管理措施,行政手段、政策制度的约束和安全监督管理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管理。
    4 结语
    以人为本,其主旨就是尊重人权,珍爱生命,其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同样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坚持人本理念,实施人本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立、运行以及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运行和持续改进,目的在于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保证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企业危险因素的关键是人的危险因素,因此,要防止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人的危险因素的发生,即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提高安全绩效,企业应重点强调人的本质安全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伏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
    [2]王荣.如何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体现以人为本[J].认证研究,2004(3):31-32.
    [3]黄海.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J].广州建筑,2005(1):39-42.
    信息来源: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01

相关推荐:

OSHMS--一张企业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通行证

实施安全管理体系 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集团发布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