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乡镇小水泥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5:21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为了解小水泥厂的职业卫生现状,我们对某市有代表性的5个乡镇水小泥厂(分别以A、B、C、D、E代表)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职业卫生学调查 调查厂区布局、给排水及通风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情况,了解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卫生辅助设施状况。
1.2 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结合工艺特点、设备等,对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等进行测定。
1.2.1 检测方法 粉尘:《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试方法》(GB5748-85);噪声:《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69-1996)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进行评价。仪器:AKF92A粉尘采样器、HS6280型噪声频谱仪、数字照度计TES133A。
1.2.2 测试条件、测试频率及结果处理 按卫法监[2002]6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的规定执行:满负荷生产状态下每个作业点采样3次,取其平均值,统计超标点数并计算合格率。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5个乡镇小水泥厂均为机立窑生产,年产量在5~20万吨之间。主要原料:石灰石、原煤、粘土;辅助材料为磷渣、粉煤灰和铁粉等。A厂有职工400多人,其余厂均为100人左右,女工所占比例均在40%以下。E厂的原料由外部购进外,其余水泥厂均设有矿山,自采原料。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措施 5个水泥厂的规模及设备均不相同,工艺设施较落后,仅有3个厂矿(A、B、E)在相关工段有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及“沉降室”等以降低粉尘及净化烟气,但效果均较差。各厂在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及岗位的醒目位置或设备处均设立了职业卫生警示标识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根据岗位的不同定期分别发放防尘帽、防尘口罩、手套等,基本能满足需要,但未对噪声作业场所劳动人员配备护耳用具。
2.3 职业卫生管理 各厂均设有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职工的职业性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专门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粉尘检测结果:由表1可见,各厂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波动较大,除A厂只有3个点超标外,其余4个厂大部分检测粉尘浓度均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有的作业点超标达3倍以上,合格率均较低(最低者仅为28.3%),5个厂达标率平均为56.4%。粉尘超标作业点主要在生料(破碎、球磨)及包装等工段。5个厂所采用的原料相似,经测定其游离SiO2的含量均低于10%。噪声检测结果:各厂均为宽带噪声,其噪声值波动范围较大。由表2可见,A厂合格率较高,主要由于其机械设施、规模等较其它4个厂先进,噪超标严重的作业点主要为生料破碎及球磨。
表1 5个乡镇小水泥厂粉尘检测结果

表2 5个乡镇小水泥厂噪声检测结果[dB(A)]

2.5厂区布局及建筑物卫生等情况 各厂均设有相应的生活办公区、生产区。A、B、C、D厂矿四周为山坡及菜地,仅E厂周围有居民区及工业区,但均符合相关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现场检测显示,5个厂矿车间工作场所采光照明情况均较差。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水泥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效果差,大部分设备呈陈旧趋势,因而其粉尘及噪声超标严重,合格率均较低,而超标作业点主要分布在生料破碎、球磨和包装工段。工人长期处于高浓度(强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业环境,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增加。5个水泥厂由于工程建筑设计不合理,存在机械设备及车间隔离墙的遮挡作用,使其照度值较低,存在事故隐患。部分工段在主要产尘点卫生清扫工作管理较差,易引起二次扬尘污染;个别作业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未配戴有效的个人防护劳保用品现象。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