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照射放射病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5:18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急性外照射放射病(external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连续几次受到大剂量X射线、γ射线、中子流等体外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分有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
【致病原因】
用X射线、γ射线、中子流等行全身或身体大面积照射,一次超过25.8mC/kg(100R),或照射剂量常达每分钟1.29~2.58mC/kg(5~10R),吸收剂量达1~2Gy时,即可引起急性外照射放射病,可见于以下原因:
1. 核反应堆、加速器或其他放射源发生偶然泄漏事故。
2. 肿瘤、器官移植等行全身超量医疗照射。
3. 遭受核武器爆炸后早期核辐射或落灰的γ射线外照射。
【临床表现】
1. 骨髓型:
1.1轻度:症状少而轻,分期不明显,照射后初期可有乏力、不适、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一般无脱发、出血和感染。造血系统仅有轻度障碍,照射后1~2d内,血白细胞计数可有一时性上升,以后逐渐下降到(3.0~4.0)×109/L;照射后3d,淋巴细胞绝对数可降至1.2×109/L,白细胞可出现核棘和核固缩等形态改变;血小板和红细胞变化不显著。
1.2中度和重度:中度和重度急性外照射性放射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只是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病程分期明显:
1.2.1初期:受照射后数不时即可出现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血白细胞数短暂上升而后下降。较重者频繁呕吐,可有腹泻,血白细胞数明显下降,淋巴细胞绝对数降至(0.6~0.9)×109/L。初期持续1~3d。
1.2.2假愈期:初期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除轻度疲乏外,表面情况好转。但病人抵抗力逐渐下降,造血功能继续恶化,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继续减少。假愈期长短是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志之一,中度者可延续20~30d,重度者15~25d。出现脱皮和皮肤粘膜出血,常为进入极期的预兆。
1.2.3极期:临床症状最明显,病情最严重。病人在造血功能障碍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以下表现:①造血功能障碍:骨髓严重破坏,中度急性放射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波动在(1.0~3.0)×109/L,血小板数降至(10~50)×109/L;重度时白细胞计数可减至(0.2~1.0)×109/L,血小板数降至1×109/L以下。②严重感染:出现口咽炎、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体温可持续在40℃左右。感染细菌早期一般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晚期则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是极期的主要表现,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③明显出血:多见于皮肤、粘膜,呈散在性的淤点和淤斑,甚至出现皮下血肿。严重者引起全身广泛而严重的出血。重要部位出血可能致死。④其他:周身情况恶化、衰竭,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消化系统症状重新出现并进一步加重。随之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出现脱水、低钾血症、酸中毒、血尿毒氮升高、血清总蛋白及蛋白减少等。
1.2.4恢复期:中、重度急性放射病,经积极合理治疗,可于受照射后5~8周开始复原。患者各种症状改善,造血功能开始恢复,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出血停止。受照后2个月左右毛发开始再生。但机体防御功能恢复较慢,有再发感染的可能,基本恢复健康需2~4个月。
1.3极重度:特点是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分期不明显。受照射后1h内即可出现反复呕吐和腹泻,1~2 d后全身症状可能暂时好转而出现短暂的假愈期,也可直接进入极期。出现高热、严重呕吐和腹泻、出血,有严重脱水及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迅速进入全身衰竭。血白细胞计数急剧下降,1周内可降到0.2×109/L;3d内淋巴细胞可降至0.3×109/L以下。
2. 肠型:当机体受到超致死量(>10.0Gy)全身或腹部照射后,引起肠道隐窝上皮破坏,粘膜脱落,绒毛裸露,使肠腔内壁失去了屏障作用,致使肠腔细菌及内容物中间分解产物大量入血,发生肠道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以及严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时可发生肠穿孔、腹膜炎、肠梗阻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发展快,一般于2周内死亡。
3. 脑型:当机体受到50Gy以上的全身或头部照射后,损伤了脑干、下视丘及小脑、大脑。病人立即出现频繁呕吐和腹泻、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震颤、抽搐、昏迷、定向力和判断力减低等严重症状。一般于受照后几小时至1~3d内死亡。
【急救处理】
病人尽快移离放射源现场;清除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放射沾染;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所有病人均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根据各期各型临床特点及病人的具体情况,尽早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抢救治疗中可参考一般临床医学的有关经验,灵活掌握。
1. 轻度: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采取对症处理。
2. 中度和重度:
2.1初期:给予镇静,脱敏止吐,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尽早使用抗放射药物。可选用安定、氯丙嗪等镇静剂,给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胺类药物,静脉输注右旋糖酐、高渗葡萄糖液、血浆、白蛋白等;可给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地丁等,可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服维生素B6及其他维生素类药;应用雄性激素。国外有些学者主张早期换血。
2.2假愈期:以预防感染、出血和保护造血功能为主,注意补充体内大量丧失的营养。
2.2.1预防感染:做好病室的消毒隔离,有条件时设置无菌隔离室。注意病员的皮肤及口腔清洁。给病人注射丙球蛋白、白介素II、转移因子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当白细胞计数低于3.0×109/L或有皮肤粘膜出血时,预防性地使用针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菌药物。
2.2.2预防出血:避免出血诱因,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路丁。如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时,可输注新鲜全血。
2.2.3保护造血功能:可选用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肌苷、核苷酸、蛋白同化激素等,可促进骨髓造血。可用中药六味地黄汤、生脉散、四物汤加减。
2.3极期:是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最危重阶段,病情转归直接取决于该期治疗的好坏。根据需要和可能使用层流洁净病室,同时加强抗感染、抗出血治疗。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3.1抗感染:根据细菌学检查或对感染源的估计,积极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该期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主,可采用对该类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在感染细菌不确定的情况下,多主张采用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并联合应用、静脉给药。应注意避免使用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同时加强对二重感染的防治。中药人参白虎汤等也可应用。
2.3.2抗出血:静脉滴注大量维生素C及其他止血剂。针对各种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相应的止血措施,可给予凉血上血和益气摄血中药治疗。还可输注经γ线387mC/kg(1500R)照射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悬液。
2.3.3保持液体及能量平衡:及时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在大量输液、输血过程中要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4恢复期:主要是强壮疗法,以加强营养、促进恢复。并应注意防止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
3. 极重度及肠型、脑型:治疗原则参考中度和重度。特别注意尽早采用抗感染、防治出血等措施。注意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可保留Hickman导管插管,持续输液,积极缓解胃肠和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防止肠套叠。胎肝细胞移植和同种骨髓移植可考虑应用。对于合并休克及脑水肿者给予积极的抗休克和降脑压对症治疗。
【预防】
1. 接触各种辐射源的工作中严守操作规程,建立安全防护监督制度,避免意外事故。一旦发生事故,要迅速撤离现场。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早期治疗。
2. 预防性药物的应用:应用半胱氨酸、胱胺、氨基乙基异硫脲(AET)、β-巯乙胺、雌激素等,以防止和减轻辐射的损伤作用。
3. 做好防核战争的充分准备,普及防核知识等。
【预防及劳动能力鉴定】
1. 轻度骨髓型预后良好,一般脱离接触后2个月左右可自行恢复;经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中、重度中毒者大部分或全部可以治愈,极重度中毒者少数可以缓慢恢复(基本恢复要半年以上);肠型及脑型者预后险恶。
2. 病情稳定后进行严密的随访观察和定期健康鉴定,注意可以发生的远期效应,并予以相应的处理。根据恢复情况可给疗养、休息或安排适当工作。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