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热车间生产性噪声对男工听力影响的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2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噪声是锻热车间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了探讨噪声对锻热工人的危害程度,我们对某厂锻热车间的噪声强度及其对工人听力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锻热车间作业工人88人作为噪声暴露组,噪声作业工龄平均为(19.1±8.7)a,平均工龄(36.5±9.4)岁,选择同厂非噪声作业的办公室人员86人为对照组,对照组无噪声作业接触史,平均工龄(20.3±7.7)a,平均年龄(37.2±8.6)岁,两组工人均为男性,就业前均为听力正常者(通过答卷询问的方式筛选两组人员),经统计学分析,暴露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在年龄和工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现场噪声测定 用江西红声器材厂生产的HS5670型精密积分声级计按照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噪声测定。每个点每天上、下午各测3次,连续测定3d,测定指标为5min等效连续声级。
1.2.2 听力测试 用丹麦生产的A5-72型诊断听力计,按照GB7583-87《声学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听力保护用》的要求进行听力测试,工人在脱离噪声环境后24h作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若筛选测听所得结果已达听力损伤及噪声聋水平者,应进行复查,复查时间定为脱离噪声环境后1周),测试人员经专门培训。电测听室符合GB7583-87《声学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听力保护用》中规定的条件。
1.2.3 评定依据 按照国家GBZ49-2000《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进行听力损失分级诊断,按照国家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进行工作地点噪声声级是否超标的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采用Foxbase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锻热车间共测定3个作业点,即锻热车间3t锤处(4台)、锻热车间4t锤处(3台)、锻热车间6t锤处(3台),各作业点噪声声级平均范围为87~109dB(A),均超过国家卫生限值85dB(A),而非噪声车间办公室(10处)噪声平均范围为54~58dB(A),低于国家卫生限值60dB(A)。
2.2 听力测定
暴露组受检人数为88人,其中,听力损失人数为54人,听力损失率为61.4%;对照组受检人数为86人,其中,听力损失人数9人,听力损失率为10.5%;两组资料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暴露组人员不同工龄段的听力损失情况
暴露组听力损失者54人,按工龄分成4组,工龄<10a组听力损失人数共5人,占25.0%;工龄10~19a组听力损失人数共11人,占45.8%;工龄20~29a组听力损失人数共16人,占76.2%;工龄>29a组听力损失人数共21人,占95.7%。可见,随工龄增加,听力损失率有增加趋势。同时,将各工龄组听力损失人数按听力损失分级,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随工龄增加,听力损失程度加重。表1。
表1 暴露组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分级情况

2.4 暴露组高频段听力损失与语频段听力损失分布情况
暴露组听力损失者54人均存在高频段听力损失,其中,有23人涉及语频听力损伤,暴露组听力操作率为26.1%;对照组听力损失者9人,均存在高频段听力损失,其中,有1人涉及语频段听力损失,对照组听力操作率为1.2%。两组资料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生产性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主要是高频段,逐渐进展最终可涉及到语频段。
3 讨论
迄今为止,噪声与机体健康的关系已有大量报道,听觉系统操作是噪声对机体的最主要危害是特异性危害。
我们调查的锻热车间各作业点噪声声级平均为87~109Db(A),均超过国家卫生限值85dB(A),以中、高频为主,非噪声车间办公室(10处)噪声声级平均为54~58dB(A),低于国家卫生限值60dB(A)。锻热工人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从事锻件作业,每天6~8h连续接触噪声,虽然配有防噪声耳塞,但锻热工人都不习惯使用。因此,噪声对锻热工人的听力损害相当严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暴露组听力损失率(61.4%)明显高于对照组(10.5%),差异有明显性(P<0.05),说明噪声是造成锻热工人听力损失的危害因素,且随工龄的增加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并随着危害程度的进展最终可涉及到语频段听力损失。
决定噪声性听力损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一般地讲,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影响越大,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与工龄有密切关系,缩短接触时间可减轻噪声的危害。而且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随着病损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频段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听力出现障碍。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物征。
对锻热车间的噪声危害应尽量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噪声污染的模型为声源→声场→接触者。因此,噪声控制的方法主要从这3条途径入手,即控制噪声声源、从传播途径控制噪声、噪声的个体防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大幅度降低锻热车间的噪声强度及缩短工时都不现实,在前两条途径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即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重点做噪声接触人员的个体防护,即采用有效个人防护措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决策。建议,适当缩短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如采用多班工作制(四班以上倒班),或根据不同强度采取轮换周期,采用多岗位轮换操作方法。由于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普遍较差,应对其进行职业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工人应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对于早期发现的职业禁忌症、个人敏感者、噪声性听力损失者,应尽早调离工作岗位或进行治疗。同时应使用有效的个人的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帽,以降低噪声聋的发病率。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