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肺并发肺癌的病理特点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16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尘,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尘被吸入体内,就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如石棉肺,胸膜和腹膜的间皮瘤。流行病学调查已经确认石棉接触与胸腔肿瘤(肺癌和胸膜间瘤)的发病明显相关。但人体资料甚少。为探讨石棉作业工人合并肿瘤的某些病理问题,我们对7例尸检中4例合并肺癌的病例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9~65岁,平均57岁。均为石棉制品厂工人。男性均有20a以上吸烟史。接尘年龄7~20a,平均16a。接尘浓度30~200mg/m3全部病例经地区矽肺诊断小组确诊为石棉肺0~Ⅰ期。生产中所用石棉均属温石棉。
1.2 临床特点 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道症状加重:咳嗽、痰多、白痰(2例)痰中带血(2例)。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乏力。偶见顽固性胸疼。
2 病理特点
2.1 大体 肺叶表面粗糙,可见数量不等的尘斑。4例两侧膈肌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胸膜斑,其中2例胸壁上亦见。4例肿瘤部位不同,1例右肺门中心型,1例右肺上叶,1例左右肺叶弥漫生长。1例原发灶在胸膜斑。
2.2 镜下所见 肺组织内呼吸性支气管,小血管,肺泡壁增厚均可见粉尘沉着,伴有程度不等的纤维化。胶原化纤维在50%以上。肺泡腔扩张呈小叶中心气肿。其中2例的肺泡壁及肺泡腔内明显可见呈细长而对称串珠的典型石棉小体或石棉纤维。另2例偶见。其中2例癌组织弥漫分布在纤维化组织之间,细胞圆形椭圆形,核大深染,胞浆红色。1例癌细胞呈立方状或多角形,排列呈腺泡状,小管状或导管状。1例癌细胞排列呈乳头状或沿细支气管肺泡壁生长。
2.3 病理诊断 石棉肺合并肺小细胞癌(未分化癌2例)石棉肺合并腺癌(乳头状腺癌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
3 讨论
3.1 石棉肺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的关系 据资料介绍,石棉粉尘有较强的致癌作用,石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定为致癌物。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可以在石棉肺的基础上并发肺癌或其他癌症,如支气管癌、肠胃癌患者约占10%~20%。我们的病例全部为石棉肺并发肺癌,肺癌的类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及腺癌。鳞癌类型未见,我们的所见与报道相似,虽然如此,目前并无充分根据肺癌的类型与石棉接触有关。
3.2 石棉肺纤维化病变与疤痕癌的关系 肺内瘢痕或非特异性炎症的刺激,可使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发生癌变。疤痕癌是肺泡细胞癌,并且实际上,它们大多数是腺癌,腺癌通常可见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多由肿瘤本身引起,我们观察到这4例病人的病理改变与国内报道基本相似,但纤维化程度不等,个别也出现结节样纤维化,1例原发灶就在胸膜斑部位。但这种特发性弥漫性器质纤维化能否促进肺癌的发生还有待研究。
3.3 病理变态与石棉肺病变程度的关系 在规定的20张切片中至少有15张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才能进行诊断分析。镜下肺组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器质纤维化,如有肯定的职业史时,光镜下查不到石棉小体或石棉纤维,仍可作出石棉肺的诊断。出现Ⅱ度以上胸膜斑的病例,可在原诊断的基础上提高分级。
3.4 石棉与吸烟粉尘浓度联合的致癌作用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医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细胞学的角度,研究揭示了石棉危害健康的机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温石棉因为它的层状结构和不耐酸性,会逐渐被溶解、断裂直至消失,或在长度小于2μm时被清除出体外。柔软的、不耐酸的温石棉的致癌率明显小于闪石类石棉。但提出了安全生产和使用温石棉,严格控制粉尘浓度的标准。同时指出接触石棉比不接触石棉,肺癌发生率高5~9倍,而如果既吸烟又接触石棉,这个比率就变成50~90倍,并且致癌的进程大大加快。正是如此,我们的4例患者肺内石棉小体和石棉纤维进行定性分析为温石棉,但患者均有吸烟史,车间的作业浓度远远超过安全浓度标准,这都导致致病过程缩短。
我国石棉资源丰富,石棉的开采和应用日益广泛。由于石棉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汽车、拖拉机、造船、铁路运输、机电等工业部门,作为防火、隔热、制动、绝缘、衬垫、填充物的材料。因此,除采矿及选矿外,石棉加工工业也极为发达,如制作石棉布、石棉绳、石棉板等。随着石棉工业的发展,接触石棉作业的工人日益增多,预防石棉肺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