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热电厂污染治理前后煤尘浓度的比较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热电厂煤尘污染是危害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保护工人身体健康,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济南市某热电厂于2000年开始对煤尘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我们将治理前后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该热电厂2000~2002年煤尘作业点空气中煤尘浓度的检测资料,作为治理前的数据。2003年12月该厂生产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时,对工人经常操作或停留地点的煤尘浓度进行检测所得数据作为治理后的数据。
1.2方法
对防尘治理设施和措施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煤尘测定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煤尘测定方法》(GB5748-85)进行检测,采样仪器为FC-4型煤尘取样仪,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煤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求出空气中煤尘浓度。评价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1.3现场卫生学调查
2001年3月该热电厂开始对煤尘危害作业现场所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原料煤场设6个水嘴自动喷雾;输煤时皮带机的尾部和头部设水嘴喷雾,皮带廊湿式清扫;振动送煤机、皮带送煤机的尾部和头部、破碎机安装了局部密闭吸尘罩,除尘系统采用CCJ/A-30型冲击式除尘器,并间隔了观察室。
锅炉除尘系统安装了1台静电除尘器,除尘器将粉煤灰收集于灰斗内,并经输灰系统送至灰库,再经加湿机加湿后由用户装入封闭系统外运,灰库库顶设有布袋除尘器,同时辅以其他防尘措施,有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维修通风防尘设施; 并加强了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及个人防护,每年对煤尘作业工人进行定期职业性体检及就业前体检,并对厂内煤尘作业点的煤尘浓度进行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治理前后空气中煤尘浓度比较
该厂采取防尘措施后,各作业场所空气中煤尘浓度大幅度下降(表1)。原料输煤系统治理前各作业点空气中煤尘浓度为2.3~74.3mg/m3,均值为15.3~28.5 mg/m3,样品超标率为57%,治理后煤尘浓度为0.5~67.3 mg/m3,均值为2.6~13.4 mg/m3,样品超标率21%。说明,综合防潮措施能较有效地控制煤尘的污染。另外,锅炉运行车间治理前后煤尘浓度均达标。
表1 治理前后各作业煤尘浓度的比较(mg/m3)

注:经t检验,与治理前比较,*P<0.05,**P<0.01。
2.2治理前后煤尘作业点合格率比较
通过综合治理,全厂煤尘作业监测点空气中煤尘含量合格率达到85.7%,明显高于治理前煤尘作业监测点的合格率(表2)。
表2 治理前后煤尘作业点空气中煤尘含量合格率比较(%)

注:X2=14.87,P<0.05。
结果显示,治理前后煤尘作业点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但部分煤尘作业点空气中煤尘含量仍然超标。超标点主要分布在原料输煤系统和除灰程序,是今后煤尘治理的重点。
该厂防尘措施取得明显效果,主要经验在于:(1)厂领导重视防潮工作,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2)加强对职工的防尘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的自我保护意识。(3)卫生部门对企业加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企业搞好防尘工作。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