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蓄电池厂铅职业危害治理效果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2:39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铅是一种使用超过200a的工业毒物和重要的环境污染物。铅对全身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主要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系统、肾脏、肝脏及心血管系统。为了推动治理铅职业危害的开展,笔者对蓄电池厂铅危害治理进行了效果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企业的一般情况,主要原料,工艺流程,产品,车间工段的劳动条件。铅职业危害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
1.2 调查方法 由劳动卫生医师进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及定点监测。毒物监测按《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3版的要求进行,身体检查按卫生部统一的职业健康体检表格进行问诊与体检。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该厂隶属国防科工委中般重工集团公司,是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国有军工企业。全厂职工1650余人,其中男1234人,女416人。生产工人1200人,接铅作业673人,其中男425人,女148人。主要产品为铅酸蓄电池,主要生产原料是金属铅,年耗用铅5000t,生产过程中主要以铅烟和铅尘的形式对人体产生职业危害。
2.2 治理前后铅作业点合格率比较 见表1。
表1 某蓄电池厂铅危害治理前后检测结果

2.3 车间空气铅尘监测资料 收集了1980~2000年车间空气中铅浓度监测的部分资料。从表2可见:车间空气中铅尘浓度逐年减少,铅尘浓度下降明显,超标点基本得到控制。
表2 某蓄电池厂车间空气中铅尘浓度检测结果(mg/m3)

2.4 健康检查 该厂50年代主要采用手工作业,1958年,厂职工铅中毒发病率高达38%;60年代,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操作,至1968年,厂职工铅中毒发病率降至10%;70年代后职业铅中毒发病率为4%;80年代,工厂采取防尘防毒的各种工艺技术措施,不断完善通风、排尘措施,到1988年,该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铅中毒治理,使生产铅作业监测点合格率达到87.8%,明显高于治理前铅作业监测的合格率。到1988年,工厂职业铅中毒发病率降至2%;1992年,铅中毒发病率实现“零”的突破。
3 防毒措施与经验
该厂对铅危害作业场所采取综合防毒措施,全厂职业病防治设施固定资产累计达600余万。工厂采用密闭湿式作业,熔炼,烧结车间均为湿式清扫自动排污,均安装了局部密闭吸尘罩或侧吸尘罩。通风净化排尘,尘毒作业自动机械化操作和控制,同时辅以其他措施。如:加强“三级”职业安全教育,个人防护,主动告知从业人员所在岗位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该厂防铅毒取得明显效果,主要经验在于:①厂领导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卫生监督意见,改善环境设备;②加强对职工的防尘、防毒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建立防尘组织;③卫生部门对企业的职工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企业搞好铅毒防治工作。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