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视屏显示终端操作人员视疲劳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2:3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视屏显示终端(CDT)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给从业人员带来新的职业危害问题。长期从事VDT操作人员普遍出现眼肿、眼痛、视物模糊等眼不适反应的报道已见诸多文献。本文对45例VDT操作人员进行了视疲劳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①观察组:成都某厂VDT室和某大学VDT中心操作人员45人(男27人,女18人),平均年龄24.9(18~41)岁,平均工龄6.4(1~12)年,每日6h,每次连续注视荧光屏达1.5h~3h。②对照组:成都某单位不使用或很少使用VDT的医务人员42人(男24人,女18人),平均年龄25.8(18~41)岁,平均工龄6.2(1~13)年。

    1.2方法 ①工作环境监测: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气温、气湿、风速),二氧化碳,噪声,照度,负离子,空气细菌数和X射线。②医学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自觉症状询问,测定裸眼视力、闪烁融合临界频率(日产425型闪烁值测定仪)、视觉运动反应时(国产MCC-871A型反应时测定仪)及调节近点、集合近点。除裸眼视力班前测定外,其余指标均于1个工作日(6h)的班前、班后分别测试。③资料统计:全部数据输入微机,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1.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工作环境监测 观察组和对照组工作环境的气温、气湿、风速、二氧化碳、噪声、X射线和细菌数等均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照度低于国内主张的标准(不低于300Lux),观察组的负离子浓度略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工作环境参数比较      

      

    2.2视疲劳症状 视疲劳症状主要表现为眼胀、眼痛、视物模糊等不适反应,观察组的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视疲劳症状发生比较(%)      

      

      *P<0.01

    2.3视力 观察组视力低下(裸眼视力<1.0)的发生率为53.8%,对照组为49.9%,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视疲劳指标 观察组的调节近点、集合近点、闪烁融合临界频率和视觉反应时间等指标的班后、班前差值均相应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班后、前视疲劳指标差值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的VDT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各项条件与对照者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其眼胀、眼痛、 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却明显高于对照者,提示VDT操作人员视疲劳发生率增高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不大,可能主要与过度注视、视距频繁变化及屏面闪烁等因素有关。

    两眼看近物时,为看清近距离视标,常需要频繁调节,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以使目标的视网膜上清晰呈像,同时为保持视近时双眼单视而进行眼集合。如果出现注视近点距离增加,表明眼睫状肌收缩过度,松驰无力,调节功能减,而出现集合距离增加,则提示眼肌疲劳。本研究的观察组班后、前调节近点和集合近点的差值均明显增加,并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其长时间视近作业后已有调节和集合功能减退的视疲劳存在。

    VDT操作人员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后,还可出现视觉中枢的功能异常。闪烁融合频率和视觉运动反应时常作为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指标。闪烁融合频率反映视觉系统的时间分辨特性,而视觉运动反应时表示光刺激到反应动作所需时间,视中枢出现疲劳时则导致闪烁融合临界频率降低和视觉运动反应时延长。本研究的观察组班后闪烁融合临界频率降低和视觉运动反应时延长,使其班后、班前的差值增大,并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其长时间视近作业后出现明显的视中枢疲劳。

    由上可见,VDT操作者虽然未有明显的视力减退,但是各项视疲劳指标有显著改变,提示其突出的眼部不适是眼调节和集合疲劳,以及视中枢疲劳所致的结果。因此,缩短视近作业时间,合理的工作体位和视距,适宜的荧屏对比度和文字移动速度,将有可能减少视疲劳的发生,减轻眼不适反应,从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提高其作业能力。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