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磷化氢中毒八例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1:51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1999年5至6月贵州省某黄磷厂先后发生8例急性磷化氢中毒,现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45岁(平均32岁)。患者的工作是清理受磷槽水池中的磷矿渣、磷泥,作业时可闻到似腐鱼样的臭味并见蒸气逸出。2d内患者下槽清洗共计7~8h。第3天起,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均先到厂职工医院就医,按“感冒”治疗,症状无好转反而逐渐加重。1例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立即送往某人民医院抢救;其余7例立即送至我院中毒科救治。我院中毒研究室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测定现场空气中磷化氢浓度为0.86mg/m3(国家标准0.30mg/m3)。
2.临床表现及体征: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序的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胸痛、胸闷、咳嗽、咳痰、全身乏力、鼻咽部不适(发干、发痒、疼痛)以及腹痛、腹胀等症状。2例患者体温39℃;1例气促、胸痛;8例咽红、充血;6例患者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4例肝区压痛及肝大;3例肾区叩痛。
3.实验室检查结果:WBC≥10×109/L者7例;Hb≥140g/L者4例;尿蛋白阳性3例;血钾<3.5mmol/L者5例;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增高(60~190单位)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例;血尿素氮增高(>10mmol/L)4例。X线胸片检查结果:肺纹理增粗、紊乱3例;两侧中下肺野中内带片状模糊阴影、边界不清2例;肺野密度普遍增高、透高度降低1例;大小不一(直径1~10mm)、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等的结节状阴影1例;间质性肺炎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Q-T间期延长(0.42~0.46s)2例;T波直立高耸(2.0~71.5mV)3例;ST段轻度下降5例;心肌劳损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心电轴右偏1例。
二、诊断及治疗
根据国家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X线胸片结果,职业病诊断小组集体会诊诊断为:急性磷化氢重度中毒4例、轻度中毒4例。
治疗方案为: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积极防治肺水肿、昏迷、休克及心、脑、肝、肾的损害,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早期、足量、短程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重症者30~60mg/d、轻症者10~30mg/d,疗程为5~10d,症情好转即减量或停药;合理、有效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因为患者平时均身体健康,较少用药,故选用青霉素320万单位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200ml静脉滴注,2次/d,病情较重者采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应用;支持疗法,补液、应用ATP、辅酶A、肌苷、肝太乐、安神补脑液等药物,根据病情适量补钾。
三、讨论
磷化氢属高毒类代合物。工业上含有磷的矿渣、矽铁遇水或被湿空气潮解后可产生磷化氢。磷化氢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作用使呼吸道充血及轻度水肿,引起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引起重症肺炎、肺水肿;磷化氢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损害,受损害最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心等实质性脏器。
本组症例8人均参加受磷槽水池的清洗工作,接触磷矿渣、磷泥时间较长,约7~8h,间断吸入磷化氢气体。根据职业史、现场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磷化氢中毒是成立的。7例患者送至专科医院抢救,治疗迅速、准确,经过20~60d治疗全部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他们均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且身体健康、无后遗症。另1例由于发病早、病情进展迅速,转入某医院时,加之该医院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职业史及毒物了解不够,在治疗上仅按重症肺炎处理,未考虑到磷化氢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最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急性磷化氢中毒潜伏期一般2~3h,可长达48h。此次中毒事故的发生特点是工人工作2d后发病,不像其他一些急性中毒短时间即发病,因此造成个别患者处理时不够正确,以致延误病情,失去了救治的机会。
该厂有关部门及操作工人对黄磷生产中的磷化氢危害没有充分的认识,以往曾多次同样清除磷泥但无中毒事故发生。此次中毒故事发生的原因可能是防毒面具失效或工人未按规范佩戴防毒面具。因此,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把毒物的危害、抢救措施告之所有的工作人员,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中毒,做到抢救及时、准确、有效。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