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氯化氰吸入中毒临床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1:4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某航空新材料有限公司因氯化氰泄漏,造成当班工人吸入低浓度氯化氰引起中毒反应,收住院22人,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成品车间包装工。距车间约100m处的化学实验室中正在应用氯化氰试验制作航空材料,排气管道有氯化氰气体泄露,成品车间位于化学实验室下风口,据厂方提供情况,发生泄露当时患者均闻及一种难以形容的刺激气味后出现症状。我们对当班的三十余人进行了询问,对反应明显的22例均收住院观察,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2~44岁。
2.临床表现:22例患者均有眼刺痛、流泪、胸闷,伴头痛、恶心、咽部不适15例,头晕9例,乏力、呕吐、干咳7例,心悸5例,胸片示肺纹理明显增多12例,支气管炎表现7例,肺功能检查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轻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心电图示部分T波改变2例,其中1例V1呈现QS波形,脑电地形图异常者6例,血常规及肝功能、心肌酶谱检查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
3.诊断:患者有明确的氯化氰接触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参考《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GHZ71-2002)及《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3-2002),经山东省泰安市职业病防治院诊断组讨论,诊断急性轻度氯化氰中毒7例、吸入刺激反应15例。
4.治疗:对22例住院患者均给予吸氧,彻底冲洗眼睛及皮肤,氨荣碱、靡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肺水肿发生,联合抗生素控制感染,ATP、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索C、维生素B6、胞二磷胆碱、葡萄糖等补充能量,促进机体代谢,以及止咳、西瓜霜喷雾剂、丹参注射液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水肿及昏迷,住院5~73 d,平均21 d,全部治愈出院。22例患者出院后均已恢复正常工作。
5.讨论:氯化氰属高毒类化合物,毒作用与氢氰酸相似,进入人体后30%可迅速变为氰化氧,在体内与血红蛋白和谷胱甘肽反应可释放出氰离子。低浓度氯化氰对眼及上呼吸道刺激作用强烈、可引起气管炎和支气管炎,随吸入浓度增高,可致肺水肿,甚至迅速死亡;因其强烈的刺激性使人难以耐受长时间吸入,故严重病例反而很少。本组病例发生后,我们到厂方作了详细调查,实验室工艺过程为两步:(1)NaCN+Cl2→NaC1+NaCl;(2)CNCl+双酚A→氰酸酯树脂。厂方试验工程师证实是第2步反应时因制冷能力不足,使储存的氯化氰液化困难,汽化过多,排气管过度膨胀破裂造成氧化氰泄漏。7例轻度中毒患者,治疗2周后,眼及上呼吸道等症状消失,仍反复发作头痛、心悸,检查除脑电地形图为界限性改变外无异常发现,可能有氰离子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引起细胞内窒息缺氧作用导致反复头痛发作,也可能由于氯化氰为高毒化学物,引起患者恐惧心理较重、精神比较紧张所致。我们在应用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等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由于患者症状比较轻,在中毒患者的治疗中未考虑应用硫代硫酸钠供硫剂,也可能延长了治疗期,对此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最近几年.各种化学物泄漏、群体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及时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当的心理疏导非常必要,对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很有益处,也应引起同行重视。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