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棉安全防护现状与建议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1:3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 要】 本文围绕“安全使用合成玻璃纤维隔热棉(玻璃棉、岩棉和渣棉)实用规程”的要求开展了我国人造矿物棉的安全防护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我国人造矿物棉安全卫生防护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矿物棉,安全防护,调查,建议
The Survey on Status quo of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Man-made Mineral Wools in China
Liu Gongzhi,Geng Feng, Wang Yinsheng, Den Yunfeng
(National Center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study carried out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health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the man-made mineral wool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LO Code of Practice, Safety In the Use of Synthetic Vitreous Fiber Insulation Wools(glass wool, rock wool, slag wool).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the study presents the key issues an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safety in the use of man-made mineral wools in China,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ormulating the relevant code of practice in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LO Code in China.
Key Words: Mineral Wools,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Survey,Suggestion
随着人造矿物棉的广泛应用,其对人体潜在的健康健康亦越来越受到国际上有关组织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会(IARC)曾评价过其致癌性,欧盟就其刺激性和致癌性进行过分类,独立专业组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曾就其致癌性进行过分类。基于国际上对人造矿物棉大量的毒理学研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成功实施的有关人造矿物棉的安全作业规程,国际劳工组织(ILO)于2000年1月在日内瓦召开了三方专家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安全使用合成玻璃纤维隔热棉(玻璃棉、岩棉和渣棉)实用规程”,并准备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这一规程。
我国人造矿物棉工业自80年起发展异常迅速,作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在工业设备保温、建筑等领域使用非常广泛。为促进其安全使用,2001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北京举办了有关研讨会,来自政府、工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及生产使用企业的参会代表就ILO实用规程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ILO实用规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议在国内开展人造矿物棉生产与使用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以ILO实用规程为蓝本,制定出我国相应的实用规程并推广实施,以促我国人造矿物棉的安全使用。
遵照此次研讨会的建议,为初步了解我国人造矿物棉粉尘危害防护现状,2001年8月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在通过广泛的行业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对人造矿物棉的生产和使用企业开展了安全防护现状的抽样调查,生产企业分别选择了2家玻璃棉、2家岩矿棉和1家耐火纤维生产企业;这 5家生产企业皆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典型企业,有集团化的股份上市公司、合资企业、国菅老企业及上规模的乡镇企业,其生产规模在6千吨至1万6千吨。人造矿物棉使用企业的现场调查集中在3家电力建设公司中进行。电站建设中的火力发电站的炉墙、汽轮机本体、附属设备、管道、电除尘器、燃油系统等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保温,使用的保温棉种类多、数量大。调查内容主要围绕ILO实用规程的要求开展。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我国人造矿物棉安全卫生防护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为制定我国相应的实用规程、促进ILO实用规程在我国的应用打下基础。
2 我国人造矿物棉粉尘危害防护现状
2.1 企业安全作业管理制度现状
所调查的生产企业大多建于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通过技术改造、新增生产线或与外商合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行业中皆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而所调查的人造矿物棉使用企业——电力建设公司,都是原国营企业改制而来。所有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安全卫生作业管理制度和规定,基本涵盖了人造矿物棉粉尘危害防护的各项要求。包括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修规程、作业场所防尘规定、员工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劳动保护用品发放规定、个体防护规定及作业(车间)现场清理规定等。有的企业已建立了质量和环境等现代管理体系,并正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
2.2 劳动保护设施及个体防护
生产企业在建厂时均配备了相应的通风除尘系统,多为固定式局部通风除尘,集中在集棉室、固化室、和切割头等处,除尘设备多采用具有高过滤效率的布袋除尘器、板框式过滤器等。但其运行及完好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效益不佳的国营老企业,除出于工艺要求的需要,如集棉室、固化室等处的通风系统运转状态良好,其他的除尘系统在则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正常运行。现场可以发现布满了纤维尘的切割头吸尘罩、未封闭的除尘器灰斗以及敞口的风管。有的企业由于产品改型,在改建的加工线及包装车间,亦未按到国家“三同时”的要求安装相应的通风除尘系统,车间空气中的粉尘在阳光的照射下缤纷可见,粉尘污染较为严重,工人的抱怨较为强烈。
在电站建设现场保温作业中,矿物棉粉尘的产生主要来自矿物棉的切割(通常是手工切割,对岩棉使用的是锯状刀具,玻璃棉使用平刃刀具)及矿物棉的安装过程中。由现场条件所限,基本上都是高空作业,无论是固定式还移动式通风除尘系统,施工企业都没有提供,大多依靠自然通风。个体防护成为这些施工企业进行矿物棉粉尘防护的唯一措施。
所调查的企业中基本都保证了按规定周期向接触矿物棉的工人发放个体防护劳动保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带裙边的工作帽、口罩、手套等。大多数的工人尤其是生产企业的工人都能按要求穿戴个体防护用品。存在的问题是,工人抱怨所发放的口罩防尘效果太差。这些企业所发放的口罩无一例外都是简易式纱布口罩,难于起到防尘尤其是呼吸性粉尘的效果。在仰视保温作业中,工人没有配备相应的防尘眼镜;密闭空间的保温作业,工人也未配备相应的呼吸保护器。
2.3 卫生设施及急救措施
除一家施工企业因现场条件所限外,所有企业均为接触矿物棉粉尘的工人提供了良好的换洗卫生设施。而企业自己的医务室(医务站或职工医院),可为接触矿物棉粉尘的工人提供适当的紧急救护措施。
2.4 现场清理及废弃材料收集与存放
所调查的企业均有车间或作业场所现场清理制度,包括生产或作业环境清扫及废弃材料的收集等。生产车间地面较为整洁、干净,但个别企业对设备、管道表面却疏于清扫,设备及管道表面可见厚厚的矿物棉纤维尘。有的企业在对成型网带的清扫时采用压缩空气,清扫时粉尘飞扬较为严重。电建公司对作业现场的现场管理普遍实行“工完料尽、场地清”制度,但执行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别。管理较好的电建公司,在作业现场有专人随时收集废弃材料,并放入编织袋中,保温材料摆放井然有序,并在作业面下方铺有彩条布以防止废弃碎棉的逐层下落而引起的粉尘飘扬。而管理较差的,其作业现场则比较混乱,保温材料随意码放,废弃材料随地可见,且随意敞开堆放,因栅格过道未铺遮挡物,废弃碎棉逐层下落。遇有风天气,粉尘飞扬较为严重。
废弃材料的存放,所调查的企业均未实行有效的管理。废弃材料基本露天堆放,无遮盖物,遇刮风天气,极易引起矿物棉粉尘的。
2.5 材料安全数据说明书和标签
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已实施了一书一签制度,但对人造矿物棉则没有明确要求。企业所生产的矿物棉产品均不提供材料安全数据说明书,产品上的标签仅包括产品的技术性能及参数等,皆无有关安全卫生方面的信息。
2.6 工人的培训、意识及交流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工人在上岗前都须经过专业技能及安全培训,尤其是在电力建设等施工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制度执行较为严格。生产企业的工人的教育程度大多分布在初中和高中文化,除少数是临时工外,多为企业的固定工,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对矿物棉纤维粉尘的危害有所了解,自我防护意识较强。同时这些工人亦十分关注自己所处的作业环境,并希望能得以改进,但工人与企业管理者缺乏有效的交流。其原因主要是合同用工制度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使职工下岗分流压力大,工人不敢就劳动条件提出要求和发表意见。
电力建设公司的保温作业工人80%以上都是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通过三级安全教育,他们具备一定的施工安全意识,但对矿物棉粉尘的危害缺乏认识,对作业环境的卫生问题比较淡漠,对此类问题很少或从不与管理者交流意见或提出要求。
2.7 作业环境监测及工人健康监护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皆没有配备作业环境粉尘浓度检测手段及监测人员。生产企业的车间粉尘浓度由当地的卫生监测机构每年监测一次。除个别生产企业由于效益不佳,对接尘工人采取抽样体检外,其他生产企业均保证了每年一次的所有接尘工人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