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采石作业对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1: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采石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同时伴有噪声、振动等职业危害因素)、紧张程度较高的作业。有研究发现,噪声、振动、职业紧张等职业危害因素均可导致接触作业者心血管功能发生改变。为探讨长期从事采石作业是否对作业者心血管功能产生影响及其特征,我们对采石作业者进行了心电图(ECG)、血压及血管总外周阻力(TPR)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地区作业条件相似的两家采石场,作业工龄>1a,从事开山、碎石作业的男工116人为接触组(胸片经集体诊断排除尘肺),另选无噪声、振动接触史,工龄>1a建筑工人121人(全部为男性)为对照组。接触组平均年龄为(39.9±12.2)岁,平均工龄为(19.6±11.9)a,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9.1±10.3)岁,平均工龄为(19.4±10.7)a。接触组、对照组吸烟率分别为61.2%,60.3%(P>0.05),饮酒率分别为37.9%,36.4%(P>0.05)。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噪声强度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局部振动强度采用4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以国际法测定。调查对象至少静坐10min后,由专人用常规方法测量血压、ECG。血管总外周阻力(TPR)由以下公式推算:TPR=(舒张压+1/3脉压)/5×79.9,其异常判断标准为≥1600达因·s/cm2,血压异常的判断标准为≥140/90 mmHg。ECG使用美国Burdick EliteⅡ型心电图机按常规描记9个导联,ECG异常率计算时,1人多项异常计为1例。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Info 6.0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作业环境监测结果

     1982~1999年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等效连续A声级)监测值为:凿岩作业为96.2~108.8 dB,碎石作业为87.2~90.5 dB;凿岩局部振动4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为7.56~8.82 m/s2

    2.2 血压、TPR及其异常检出率

     接触组与对照组间血压、TPR及其异常检出率比较,接触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高血压检出率(20.54%)与对照组(13.4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PR均值及异常检出率接触组(25.89%)均高于对照组(15.1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表1 采石作业与对照组人群血压及TPR均值比较

    

    2.3 ECG异常检出率

     接触组与对照组ECG异常检出率比较,接触组ECG异常检出率为36.21%,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

    表2 采石作业与对照组人群ECG异常率比较(%)

    

    3 讨论

     长期接触噪声、振动及精神紧张可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效应,可使大脑皮层细胞功能失调,血管运动中枢正常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心血管功能失调。表现为:(1)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使血管总外周阻力增加;(2)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窦性心动过缓)、张力过低(窦性心动过速)及张力变动(窦性心律不齐)。

     本调查结果表明,接触组收缩压、舒张压及TPR均高于对照组,但其异常检出率只有TP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未对血压产生明显影响,但却有可能已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使TPR产生明显变化。ECG异常检出率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CG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心电轴右偏、左室高电压等,说明长期从事采石作业的工人可出现由于机体自主神经功能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因此,在对采石工人进行健康监护时,应注意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监护。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