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对我们的影响
发表日期:2011-05-04 09:38:5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对低温作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但一般认为在气温10℃以下环境中作业可称之为低温作业,也就是说,凡在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或室内有冷源设备而无采暖的低温条件下作业均可属于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不单纯是环境气温低的程度,还取决于低温环境中人体防寒保暖程度、体力活动强度、饮食及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即低气温与其作用于人体状态间的相互关系——冷作用强度。有时工作环境气温虽低,但着装保暖量充分,机体热代谢保持平衡,皮肤温、体温不出现下降,人体可无冷感;反之环境气温相对较高,若个体防寒装具保暖量不足,机体不能保持热量代谢的平衡就会出现冷感,严重时也可导致冷损伤。
在寒冷环境中,体温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1℃,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没有明显不良影响。体温降至36℃,机体代谢反射性增强产热量增加,这是人体保护性反应;体温降到35℃时,可出现明显寒颤,称为“体温过低”;降到34℃时血压出现下降,意识受到影响:下降到33℃时,呼吸次数、心率减少,血压下降,称为“重症低体温”;下降到32℃-31℃时,血压测不到,意识不清、寒颤消失,瞳孔散大;下降到30℃-29℃时,意识逐渐消失,肌肉僵直,脉搏、呼吸减弱、减少;下降到28℃时可出现心室纤颤,生命垂危:下降到20℃时,心跳停止。体温这种极端下降的情况,只有在较强的寒冷环境中特别是冬季户外作业的非常事故中,才有可能见到。
对全身的影响 机体受冷后,首先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导致皮肤温度与环境气温的温差减少,有利于减少机体散热量,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末梢血管收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意外,这也是寒冷地区脑中风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冷热温差较大的环境中作业如冷藏作业能破坏人体与正常季节性变化的适应关系。因此,从业人员易产生疲劳、倦怠、感冒、手脚发麻、发酸、牙痛、尿频等症状类似所谓的夏季空调病症状。寒冷也是导致雷诺氏症候群、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口斜、眼角下垂的诱发因素之一。
冷过敏 冷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据国外一些调查资料,在肉加工厂冷库-3℃作业工人冷过敏发生率为27%,冷荨麻疹多发生在受冷30分钟至4小时之间。冷过敏性荨麻疹有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冷荨麻疹特点是皮肤表面没有膨疹,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并伴有关节痛;后天性冷荨麻疹约占冷荨麻疹发病数的67%,一般是接触寒冷12分钟后发病,可能出现慢性膨疹,与先天性不同,一般没有全身性症状。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