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甲茶二异氰酸酯(二异氰酸甲秦酯)中毒
毒理:
制造和使用TDI,特别是蒸馏、配料、混合、发泡、喷涂、浇铸及烧割等工艺,可接触较高浓度的TDI。聚氨酯树脂及其泡沫塑料生产时,加热或焚烧废旧聚氨酯塑料时,也可接触TDI。已制成的聚氨酯树脂和塑料尚合少量未反应的TDI,这些残留物遇热即从成品中逸散;温度愈高,逸散愈快。在生产过程中,如缺少防护设备,操作呈敞开式;管道破裂喷出TDI原液;或仓库较小,成品与原料堆放在一起,经常有料液外逸现象等;均可接触甲苯二异氨酸酯而致中毒。甲苯二异氰酸酯是异氰酸酯类化合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它的危害主要是刺激呼吸道黏膜和诱发过敏性哮喘。目前认为,其原理可能是化学性能极为活泼的异氰酸基团与体内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后,生成异性蛋白质,成为抗原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在生产环境中,主要经呼吸道吸收,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经日侵人毒性不大,不能经皮肤吸收。
临床表现:
(1)急性哮喘性支气管炎,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眼部刺痛、流泪、畏光、结膜充血、视物模糊等,并有咽干、剧烈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一般夜间加剧,甚至不能平卧。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肺水肿。
(2)部分工人经上述发作一次或数次后,产生过敏;以后只需极微量的接触就能引起典型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3)吸入高浓度者可出现欣快感、运动失调、精神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长期接触低浓度时,少数患者可由于屡次发作或恢复不彻底,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等,导致呼吸功能受损。
(5)TDI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但接触局部可能发生过敏性皮炎。
急诊处理:
1.对症治疗,注意防治肺水肿。
2.哮喘性支气管炎时给予抗炎、解痉、镇咳等药。哮喘发作时应用糖皮质激素、黄嘌呤类药物、β受体兴奋剂及抗过敏药物,辅以祛痰、镇咳和抗感染治疗。条件允许可考虑雾化吸入,配方为5%碳酸氢钠溶液40 ml、氨茶碱0.25g、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根据病情4~8小时雾化吸入1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