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评价分析家具行业职业性苯中毒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实施前、后对比的方法,对设计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经干预措施实施后,工人的职业病危害知晓率、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率、就业前体检率、在用原材料无苯率以及作业场所苯浓度合格率均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P<0.01),职业性苯中毒发病数呈下降趋势。同时也显示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企业仍难以增加对作业环境改善和工人健康监护的投入。 结论 家具行业职业性苯中毒的干预措施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家具行业职业性苯中毒的危害。
关键词:家具行业;干预措施;苯;职业病;效果;评价分析
家具产业是顺德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据调查统计,顺德现有家具制造企业2000余家,产业工人超过10万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部分用人单位因自身的利益或缺乏对职业危害程度的认识以及一些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行业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使职业卫生面临严峻的局面。按照当前的监督机制和机构设置,职业病防治显示缺乏监督、服务和服务对象三方的有机结合。为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自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采取针对职业性苯中毒的控制措施干预,现就实施前后三年情况作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和干预措施
1.1 资料来源 通过劳动卫生学调查掌握企业基本情况,个案问卷调查了解工人对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并收集本中心劳动卫生科(已取得实验室计量认证)1999~2004年全区家具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原材料检测数据,其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来自广东省职业病防治病和顺德区疾控中心职业病诊断机构的地区家具企业苯中毒确诊例数。
1.2 干预措施
1.2.1 组织措施 依靠当地镇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建立职业病控制领导小组;对村级安全生产组织和企业有关管理人员逐级进行培训,由疾控中心负责技术及编写《家具行业职业病预防指南》等培训材料的支持;利用各种形式如镇级电视广播、宣传画册、传单、标语、企业墙报等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向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预防知识的科普教育。
1.22 技术措施 项目启动第一年,在家具生产厂家分布最多的某镇选取6间企业分别代表喷漆、油漆、喷胶三种接触有机溶剂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设施进行示范性整治试点,试点治理方案经反复测试、调整,待确定通风设施的最佳方案经效果鉴定验收后,由镇、村两级向企业进行普及,取得成功后,再向全区家具企业推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FoxPro60数据库软件和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工人的认知水平 干预前(2001年)和干预后(2004年)两次同一形式的问卷对工人的认知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职业病危害知晓率、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率和就业前体检率均明显增高,分别为80.6%、74.6%和50.8%,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干预前和干预后对职业病危害认知状况的比较 (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Compared before with after intervention,P<001
2.2 涂料和粘胶剂等原材料含苯量情况 干预前三年抽取了127间工厂的20多个品牌包括10多个‘三无”产品的145个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组份分析,平均含苯量为207mg/L,无苯样品占40.0%:干预后抽取的 76间工厂80个样品,平均含苯量为65mg/L,无苯样品占72.5%,结果见表2。从家具厂使用的原材料分析结果看,总体含苯量干预后比干预前有明显的降低,无苯原材料的百分率也有显著的提高(P<001)。
表2 涂料、胶粘剂等原材料苯含量分析结果 (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benzene content of coating and glu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1
2.3 作业场所苯浓度检测情况 统计了干预前三年和干预后三年的有机溶剂作业场所总的苯浓度和总的合格率分别为(5164±426)mg/m3、(3174±302)mg/m3和586%、675%,干预后作业场所的苯浓度平均值比干预前有所下降,合格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苯浓度检测结果 (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air benzene concentration of working plac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Compared before with after intervention,P<005
2.4 苯中毒发病情况 统计年度内家具行业发生确诊职业性苯中毒共31例,其中重度苯中毒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8例),中度苯中毒3例。其1999~2001年共发生24例,2002~2004年共发生7例,经干预后发病例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3 讨论
31 职业性苯中毒对家具行业的影响 家具制造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机挥发性化学毒物、粉尘和噪声等。本地家具行业大都规模小,设备落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劳动者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特别是油漆、喷漆、喷胶以及木材的开料打磨等岗位污染严重。油漆、喷漆和喷胶的作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接触苯,缺乏防护而使机体的造血功能受损,引起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细胞减少、全血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1],对工人的身体危害极大甚至危及生命,治疗费用昂贵,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该地区该行业的职业性苯中毒发病率自1999年起呈持续攀升的态势,成为家具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疾固,家具行业预防苯中毒的工作是职业卫生工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2 干预措施的实施 我们以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的角度,实施了家具制造行业苯中毒控制的干预措施,首先从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入手,通过宣传、培训等方法开展职业健康教育,特别抓住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的契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使企业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使劳动者自觉培养正确的卫生行为方式;开展工艺改革,提倡企业使用无苯、低毒的油漆和胶水等原材料,严把原材料关;开展技术层面的科研活动,协助企业进行抽风排毒设施的卫生工程学改造,积极推广所取得的经验。
3.3 效果评价与分析 经实施干预措施后,结果显示工人的职业病危害知晓率、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率有显著的提高,使用的原材料无苯百分率也有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自2002年7月起对室内装饰材料的木器涂料及胶粘剂的苯含量有限制的规定[2,3],但由于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仍有些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生产或使用含苯量较高的有机溶剂原材料。有机溶剂作业场所苯浓度经干预后有所下降,平均浓度由51.6mg/m3降到31.7mg/m3,合格率由58.6%提高到67.5%,但差异不明显,说明企业虽有所重视,但作业场所的治理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经干预后确诊的中度、重度职业性苯中毒发病数下降,显示干预措施的效果还是明显的。由于大部分企业仍重视眼前利益,不按要求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导致定期体检率和离职体检率低,到职业性健康检查机构的体检率更低,因而无法掌握到苯中毒早期发病的病例。此外,在全区逐步本干预措施中的对喷漆、油漆、喷胶等三种有机溶剂作业形式的治理进行了示范性试点,旨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普及,由于涉及产品的商业秘密、厂与厂之间难以组织互相参观,加上各厂所处的环境、位置不同难以照搬,当地领导机构也不便采取强硬的措施,因而该技术措施未能有效地组织推广。实施干预措施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从存在的问题也显示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与执法,企业仍难以增加对改善作业环境和工人健康监护的投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企业以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对于预防职业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4]。干预措施是集政府、劳动者、职防机构于一体的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重视是职业病控制得以正常开展及运转的保证,职防机构是工作开展的载体,没有强有力的职防机构,职业病控制工作难以取得成功。项目的成功,显示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可以做到投入少、产出大,效益高,有效地避免发生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干预措施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有效的方法,是当前有效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