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各种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的物理特性,对人体的危害及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分述如下:<?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噪声及噪声聋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可归纳以下三类。
(1)空气动力噪声 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是由压力脉冲和气体释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 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 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
(二)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收割机等,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职业病。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
(1)锤打工具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手持转动工具 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固定轮转工具 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交通运输与农业机械 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下手臂长时间操作,亦存在手臂振动。
(三)电磁辐射及其所致职业病
在作业场所中可能接触以下几种电磁辐射。
1.非电离辐射
(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
①高频感应加热 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工人作业地带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是工人操作场所的主要辐射源。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可恢复。
②微波作业 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茶叶等加工,以及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微波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分泌和心血管系统。
(2)红外线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是长期受到炉火或加热红外线辐射而引起的职业病,为红外线所致晶状体损伤,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 200。C以上热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紫外线对皮肤作用能引起红斑反应。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皮肤接触沥青后在经紫外线照射,能发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甚至可发生皮肤癌。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 激光也是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可引起机体内某些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降低或失活。
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等,激光意外伤害,除个别人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多数经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激光也会对皮肤有损伤。
2.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工业、核设施也迅速发展,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中已经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劳动者也日益增多。
在农业上,利用射线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辐射育种、辐射菌种、辐照蚕茧,都可获得新品种。射线照射肉类、蔬菜,可以杀菌、保鲜、延长储存时间。在医学上,用射线照射肿瘤,杀伤癌瘤细胞用于治疗。从事上述各种辐照的工作人员,主要受到射线的外照射。工业生产上还利用射线照相原理进行管道焊缝、铸件砂眼的探伤等。放射性仪器仪表多使用封闭源,造成工作人员的外照射。
(2)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放射病 是人体受各种电离辐射照射而发生的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损伤(或疾病)的总称。它包括:①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②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③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
放射性疾病,除战时核武器爆炸引起之外,常见于核能和放射装置应用中的意外事故,或由于防护条件不佳所致职业性损伤。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者,包括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放射损伤和内照射放射病四种。
(四)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1.作业场所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主要是指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与气压,在作业场所由于这四要素组成的微小气候和劳动者的健康关系甚大。作业场所的微小气候即受自然条件影响,也受生产条件影响。
(1)空气温度 生产环境的气温,受大气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夏季容易造成高温作业环境。生产场所的热源,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以及机械摩擦和转动的产热,都可以通过传导和对流使空气加热。在人员密集的作业场所,人体散热也可以对工作场所的气温产生一定影响,例如25"C的气温下从事轻体力劳动,其总散热量为52SkJ/h,在,SS。C以下从事重体力劳动总散热量为1046kJ/h。
(2)空气湿度 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印染、缫丝、电镀、屠宰等,可以使生产环境湿度增加。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捕鱼等作业也可以遇到相对湿度大于80 X的高气湿的作业环境。在高温作业车间也可遇到相对湿度小于30%的低气湿。
(3)风速 生产环境的气流除受自然风力的影响外,也与生产场所的热源分布和通风设备有关,热源使室内空气加热,产生对流气流,通风设备可以改变气流的速度和方向。矿井或高温车间的空气淋浴,生产环境的气流方向和速度要人工控制。
(4)辐射热热辐射是指能产生热效应的辐射线,主要是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太阳的辐射以及生产场所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均能向外散发热辐射,既可以作用于人体,也可以使周围物体加热成为二次热源,扩大了热辐射面积,加剧了热辐射强度。
(5)气压 一般情况下,工作环境的气压与大气压相同,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略有变化,但变动范围很小,对机体无不良影响。在某些特殊作业中,如潜水作业、航空飞行等,在异常气压下工作,气压与正常气压相差很远。
2.作业场所异常气象条件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工作地点气温30。C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的作业,或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夏季室外气温2。C以上,均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作业环境的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易形成干热环境。
(2)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气湿高,热辐射强度不大,或不存在热辐射源。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C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3)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从事农田、野外、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以及军事训练等,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和地面及周围物体的热辐射。
(4)低温作业 接触低温环境主要见于冬天在寒冷地区或极区从事野外作业。如建筑、装卸、农业、渔业、地质勘探、科学考察、在寒冷天气中进行战争或军事训练。室内因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无采暖设备亦可形成低温作业环境。在冷库或地窖等人工低温环境中工作,人工冷却剂的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亦可使接触者受低温侵袭。
(5)高气压作业 高气压作业主要有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潜水作业常见于水下施工、海洋资料及海洋生物研究、沉船打捞等。潜涵作业主要见于修筑地下隧道或桥墩,工人在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处或沉降于水下的潜涵内工作,为排出涵内的水,需通过较高压力的高压气。
(6)低气压作业 高空、高山、高原均属低气压环境,在这类环境中进行运输、勘探、筑路、采矿等生产劳动,属低气压作业。
3.异常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
(1)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体温调节和人体水盐代谢的紊乱,机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发掉,产生蓄热现象,体温升高。在高温作业条件下大量出汗使体内水分和盐大量丢失。一般生活条件下出汗量为每日
(2)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在低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内脏和骨骼肌血流增加,代谢加强,骨骼肌收缩产热,以保持正常体温。如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耐受能力,体温逐渐降低。由于全身过冷,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肾炎、肌痛、神经痛、关节炎等。
(3)高低气压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在加压过程中,可引起充塞感、耳鸣、头晕等,甚至造成鼓膜破裂。在高气压作业条件下,欲恢复到常压状态时,有个减压过程,在减压过程中,如果减压过速,则引起减压病。低压作业对人体的影响是由于低氧性缺氧而引起的损害。
4.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
(1)中暑 中暑是高温作业环境下发生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症状有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C以上。
(2)减压病 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减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奇痒、灼热感、紫绀、大理石样斑纹,肌肉、关节和骨骼酸痛或针刺样剧烈疼痛,头痛、眩晕、失明、听力减退等。
(3)高原病 高原病是发生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急性高原病分为三型:急性高原反应,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悸、气短、恶心、腹胀、胸闷、紫绀等;高原肺水肿是在急性高原反应基础上发生呼吸困难,X线显示双肺里有片状阴影;高原脑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病急,多在夜间发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