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层次分析法评价13家企业的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2:5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要】为建立企业职业危害信息管理模式提供基础资料,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江苏省某市6家蓄电池铅暴露企业,4家二甲基甲酰胺(DMF)暴露企业,3家甲苯和二甲苯暴露企业的职业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各层一致性指数CI(consistent index)及随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t rate)均小于0.10。在参评的13家企业中,危险系数列在前5位的是5家蓄电池生产企业;4家DMF暴露企业危险排名第8、10、11、12位;而苯、二甲苯的企业危险系数分列在第6、第9、第13位。与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相比,此方法在评价危险系数较高或较低的企业完全一致,而危险系数居中的企业差异较大。提示,AHP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全面,权重系数符合逻辑。评估结果比较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该方法可用于职业危害高危化工企业快速筛选。
【关键词】AHP;职业危害;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危险评价
随着我国新建化工企业、新生化工产品的不断增加,职业病危害种类日趋繁多,问题也更加严重。如何对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是目前职业病防治的重点课题。在建立企业职业危害信息管理模式环节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对职业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对众多化工企业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分级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效率。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1]。AHP法已被我国学者广泛应用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评价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水平评价。但目前还未有用AHP法评价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状况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拟在建立专家权重指数的基础上,甩AHP法对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进行比较,以探索较为科学、客观的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的综合评价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企业调查样本的确定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江苏省某市6家生产蓄电池的铅暴露企业,4家二甲基甲酰胺(DMF)暴露企业,3家甲苯和二甲苯暴露企业。
1.2 调查内容
1.2.1 企业调查表调查 调查的内容为职工总数、主要产品和产量、生产工艺主要流程、相应主要生产流程(装置/车间)的主要危害因素、年使用量、存在方式、浸入途径、操作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个人防护情况、防护设备设置和运转情况;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情况;2002年以来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职业危害事故人数、急性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当年的一线工人数;职业病危害告知情况和采取的防治措施;按主要标准岗位(装置/车间)的主要危害因素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检测结果。
1.2.2 标准岗位 铅暴露企业共有球磨、浇片、涂片、称片、包片、焊接、下槽、封盖、加酸9个标准岗位。DMF职业暴露企业有干法配料、涂一、涂二、涂三、后处理、湿法配料、涂头、收卷、湿法配料后处理9个标准岗位。甲苯、二甲苯职业暴露企业有2个:涂料厂标准岗位有研磨、配料、调色、包装、品检5种。皮具、鞋厂只有刷胶、包装2个标准岗位。
1.2.3 企业职工健康状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入口学特征、职业史、所在车间或岗位、在工段上的不适症状、工作环境、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情况、2006年最新体检结果,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尿铅等职业暴露敏感指标。
1.2.4 权重系数调查 邀请省、市级职业病防治专家进行多次磋商和研讨,确定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有5个子目标,每个一级指标再分成若干个二级子目标,在相应二级子目标的基础上,分成若干个三级子目标(见图1)。采取信访的形式,邀请6名专家对目标树自上而下分层次一一对比打分。各层次相对重要性评分标准参照文献[2]。将6名专家的调查数据取平均值,建立各层子目标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1.3 调查方法
企业调查表、企业职工健康状况调查表采用面对面深入访谈的方法。所有标准岗位的CSTEL、CTWA检测在正常生产情况下采样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表资料两遍编码、录入到Epidata3.0数据库中,经校对后转成SAS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
1.5 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
1.5.1 归一化及组合权重系数计算 首先按公式

计算各层初始权重系数W'i,m为某层所含子目标总数,i为子目标按专家表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的序号。
如计算第一层5个子目标的初始权重系数,i=1,2…5;

其它各层归一化权重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
再根据目标树和各层归一化权重系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ci。
如:标准岗位高度危害组合权重系数为c2=0.1831×0.3046=0.0558,余类推。
最后求出综合评价指数,对评价对象的总评价目标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分指数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测量值,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1.5.2 评估指标pi的计算

图1 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状况评价目标树图
表1 第一层子目标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1.5.2.1 标准岗位毒物性质率计算 毒物性质的划分根据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来确定;凡未列入上述范围内,但《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以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进行综合判断。
铅烟或铅尘属高度危害;DMF、甲苯、二甲苯、浓硫酸均属中度危害。如某铅暴露企业共有9个标准岗位,除加酸岗位外,其它8个岗位均有铅烟或铅尘暴露,故该作业场所高度危害率为8/9,中度危害率为1/9。由于无极度或低度毒性物质暴露,故这两项指标为0。
1.5.2.2 标准岗位接触途径接触率计算原则 按标准岗位分别计算呼吸道、皮肤粘膜、消化道3种接触途径的岗位比例(接触率)。
1.5.2.3 标准岗位操作方式接触率计算原则 手工操作是完全用人工方法操作。半自动化操作是自动加料,但工人仍需打开加料口或取样等辅助性工作。自动化操作是完全自动化工作,工人只需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巡检任务。按标准岗位分别计算以上3种操作形式的岗位比例(接触率)。
1.5.2.4 标准岗位CSTEL、CTWA超标率计算方法按不同毒物类型及不同存在状态,将不同岗位所测得的CSTEL、CTWA浓度与国家标准比较,计算岗位CSTEL、CTWA超标率。
1.5.2.5 标准岗位个人防护、设备防护不符合率计算方法 个人防护不符合是指个人防护用品选配不符合现行要求、佩戴正确率低于90%。设备防护不符合的定义: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没有设备。以标准岗位为调查基本单位,计算两个指标的岗位不符合率。
1.5.2.6 管理措施不达标率统计内容 共有12个指标,包括:是否配备专职兼职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安全规程、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病防治知识上岗前培训、设置职业病危害公告栏、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配备应急救援设备、配备应急救援药品、职业健康检查制度。计算每个评估企业的管理措施不达标率。
1.5.2.7 健康损害效应相关率计算 2002年以来职业死亡率指2002年以来因职业危害直接死亡的人数除以2002年以来一线职工总人数。
2002年以来急性职业中毒率指2002年以来因职业危害直接引起急性中毒的人数除以2002年以来一线职工总人数。
敏感指标超标率计算是根据职工2006年最新体检资料,计算3种类型的有毒化工作业场所职工敏感靶器官指标的超标率。铅暴露企业应选择尿铅(正常值≤0.07ug/L);DMF企业应选择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范围10~40 U/L);甲苯、二甲苯企业应选择血液指标白细胞数[WBC,正常值范围(4~10)×109/L]。
2 结果
经计算,各层一致性指数CI及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0,说明各层子目标所计算的权重系数无逻辑性混乱,各层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在13家评估企业中,职业危害危险系数列于前5位的为蓄电池生产企业。DMF企业危险位于靠后位置。位于最后一位的则是一家聚酯涂料生产企业。其顺位见表3。
表2 各层归一化权重系数计算表

表3 层次分析法各企业综合评分及顺位

3 讨论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的评估研究中,该方法对高危企业具有快速筛检的能力。在参加评估的13家企业中,有5家蓄电池生产企业危险系数名列前5位,比较符合企业的实际职业危害情况。危险系数列在第1位的是一家小型的蓄电池生产企业,总职工人数18人。该企业2002年以来,每年均有1~2例急性或慢性职业中毒病例,在操作方式上均以手工为主,由于作业场所缺乏设备防护,所以在称片、包片及焊接等岗位上的CSTEL及CTWA均超标2~3倍。一线职工尿铅的超标率达81.8%。根据评估结果,该企业需要整改并加以重点监管。危险系数最低的是一家台商独资的聚酯涂料生产企业。该企业自动化程度高,各个标准岗位甲苯、二甲苯CSTEL、CTWA浓度均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个人和设备防护设施规范,管理措施到位,无任何职业死亡和职业急性中毒事件发生,该评估企业职工血液中白细胞的超标率只有8.5%,在所有甲苯、二甲苯企业中该敏感指标最低。
从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两者的评价结果来看,职业危害系数排名前5位的或排名最后的企业评估顺序完全一致。但是对中等危险的DMF企业危险评估不一致。本研究将4家DMF、的企业列于第8、第10、第11和第12位置;而综合评价法对4家DMF企业危险系数评级略高,分别列于6、7、8、10的位置。其原因是:综合评价法相对较细,而层次分析法略为粗糙。如综合评价法对CSTEL、CTWA不仅考虑了岗位超标,而且考虑了这两个指标岗位超标倍数对指数的贡献。层次分析法在每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仅仅计算每个企业职工某个敏感器官指标是否超标,而综合评价法还综合考虑了多种敏感指标的超标倍数。层次分析法在敏感指标的选择上,铅暴露企业仅仅选用了尿铅指标,超标率普遍较高(55%~86%)。而DMF及甲苯、二甲苯暴露企业仅选定ALT及WBC分别为两种类型企业的敏感指标,而这两个指标的异常率较低(3%~28%)。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铅暴露企业危险系数估计偏高,其它企业危险系数偏低的现象。所以不同类型企业应选择哪些合适的敏感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成刚,王成岗,孟庆跃.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卫生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卫生资源,2006,9 (5):231—232.
[2]汤海滢,康晓平,康辉,等.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职业卫生管理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2):88—91.
信息来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9.5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