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1:3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要】为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健康损害的发生,对48名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定期检查和随访。结果显示,接触化疗药物时间越长,产生的白细胞降低、脱发、月经异常等毒性反应越重。提示,为避免职业危害影响健康,必须建立和使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职业卫生制度。
【关键词】化疗药物;护士;健康;防护
化学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化疗药物不断开发和在临床的应用,其职业接触的危害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文献报道,职业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可有月经紊乱、脱发等毒性反应[1]。我们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对48名护理人员进行追踪调查,进一步了解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4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18~43岁。将接触化疗药物时间19~34个月的20人为第1组,平均年龄为(24.5±4.3)岁。将接触化疗药物时间7~18个月的17人为第2组,平均年龄为(26.1±4.3)岁。将接触化疗药物时间2~6个月的11人为第3组,平均年龄为(25.1±4.1)岁。这48名护理人员均参加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既往身体健康,此前无化疗药物接触史,无月经异常和脱发史,工作环境及防护措施均为除常规的无菌技术操作外,配药时戴加厚口罩和戴乳胶手套,穿与普通科室护士相同的工作服。
1.2 药物接触情况
配制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鬼臼类(VP-16、VM26)、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喜树碱、甲氨蝶呤等。
1.3 方法
对接触化疗药物的48名护理人员每半年体检1次,常规取静脉血2 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每月询问记录月经及脱发情况,并将结果记录在统一制定的表格中,表中填写内容包括接触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姓名、年龄、接触化疗药物时间、接触化疗药物前WBC,脱发及月经情况、接触化疗药物后每半年白细胞计数及平均值、每月脱发及月经异常情况。并根据接触时间的长短来比较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
白细胞、脱发的评价参考WHO标准[2],月经异常包括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间的比较用χ2检验。
表1 3组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 结果
由表1可见,接触化疗药物时间越长,产生的毒性反应越重,经χ2检验,3组在WBC、脱发、月经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中大部分化疗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1976年Harris的研究证明环磷酰胺可通过皮肤吸收[3]。用生物检测方法在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尿液中可检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及铂类。
化疗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特别是氮芥、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均有中、重度抑制骨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配置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侵犯人体,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护理人员接触时间越长,出现骨髓毒性反应就越重。
脱发是化疗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常见于蒽环类(多柔比星等)、紫杉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鬼臼类(VP-16、VM26等)及烷化剂(环磷酰胺等)。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药物敏感[4],当药物侵入人体后,直接影响DNA分子,干扰DNA或RNA的合成,阻碍毛发根部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不能更新从而发生毛发萎缩脱落。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时间的延长,接触化疗药物种类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脱发发生更加明显。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药物均可引起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和闭经。接触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护士其月经周期较小剂量职业接触者有明显改变,本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化疗药物对月经周期有影响。
为防止化疗药物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时规定》要求设立化疗药物操作室。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配药时,应使用生物安全柜,以减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接触。
首先,要规范化疗药物配制的操作规程。(1)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操作前要穿一次性无纤维防渗透的隔离衣;戴一次性1.6层口罩;戴一次性帽子;戴两层手套,每30 min更换1次[5];有条件的戴防护眼镜。(2)接触化疗药物戴手套前及脱离手套之后应认真洗手。(3)冷冻粉剂安瓿打开时,有溅出的危险,需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若为安瓿制剂,打开安瓿时应垫以无菌纱巾,以防划破手套。如为小瓶药物,在注入溶媒时,要防止瓶内压力过高造成药液外溢,如注入溶媒量过少,则要抽出适量空气后再注入溶媒。(4)使用针腔较大的针头抽取药液,所抽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针栓脱出,药液外溢。(5)操作时应确保头皮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漏。(6)用注射器抽吸药物后排空气时,用一片无菌酒精棉片放在针头周围,以免药液外漏。
其次,要加强化疗药物废弃物的管理。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保健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指出:细胞毒性废弃物(化疗废弃物),应当用坚固、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起来,并在上面标明“细胞毒性废弃物”。由于常规制备和处理这类药物时将会污染空气,长期吸入含有毒性气体,无论对护理人员,还是病人都有危害,因此,化疗过程中的药物必须妥善处理。
总之,要坚持化疗药物配制的防护原则,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接触;尽量减少化疗药物对环境污染[6]。
参考文献
[1] 贾晓燕. 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91-593.
[2] 张惠兰,陈荣秀. 肿瘤护理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3-196.
[3] 陈振东. 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4-309.
[4] 林菊英,金乔. 中华护理全学[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0.
[5] 薛岚,徐波. 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J]. 中国护理杂志,2001,36(5):360-361.
[6] 胡雁,陆箴琦. 实用肿瘤护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7-60.
信息来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9.11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