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五氯酚的纯品为白色单斜晶体,工业级呈暗灰色至棕色。熔点191℃。沸点310℃。
五氯酚钠工业晶为浅黄色鳞片状晶体,有臭味,易溶于水、醇和丙酮,不溶于苯和石油。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
主要用作木材、皮革、纺织品、纸张和绳索等的防腐剂,甘蔗、菠萝和稻田的除草剂,并用于杀灭真菌、白蚁、钉螺等。在五氯酚(钠)的生产、运输和应用过程中,均可有职业接触机会。
五氯酚<钠)属高毒性。急性中毒引起呼吸加快、高热、血压升高、震颤等,导致死亡。除全身作用外,对皮肤、眼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直接接触后可引起局部损害。慢性接触可引起肝损害。五氯酚尚有免疫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癌性。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几乎全为接触工业级五氯酚(钠)所致,以高温季节多见。主要侵入途径为经皮肤大量吸收,其次是呼吸道吸人,亦有因误饮污染水发生中毒。
急性中毒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早期症状为乏力、多汗、发热、烦渴,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和四肢酸痛等。严重者体温骤然升至40℃以上,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呼吸增快、心动过速、意识模糊或昏迷、肌肉呈强直性痉挛或抽搐,往往数小时内死于循环衰竭。部分重度中毒者可发生心、肝、肾损害,表现为心肌明显受损、肝功能异常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减退。
皮肤污染后,局部可有轻度疼痛、发红、水泡等接触性皮炎表现。
吸入中毒者尚可有眼部疼痛、流泪、咽喉部不适、咳嗽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口服者可有口、咽部烧灼感。
(2)慢性影响
长期接触工人出现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的情况增多,结膜炎、鼻窦炎和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可增高。国外尚有接触五氯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周围神经病等报道。
4.救治原则与其他处置
无特殊解毒剂,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发病早期的及时急救处理为抢救成功的关键。
①重度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受污染的衣物,迅速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眼睛沾污后,用流动清水冲洗15min以上。误服者可给予催吐、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并用盐类泻药导泻。
②采取一切措施阻止体温骤升,尤其在发热早期即应积极降温,如物理降温、冬眠疗法等。
③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酸中毒。
④重度中毒应早期、适量、短程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也可试用换血疗法。
⑤积极防治并发症,如脑水肿、抽搐和焦虑可分别服用甘露醇、苯妥英钠和安定等。
⑥巴比妥类药物有增毒作用,阿托品类可抑制出汗和阻止散热,均应禁用。水杨酸类退热药可增加五氯酚的毒性,不宜应用。
5.预防安全与劳动保护
生产、运输和应用五氯酚及其钠盐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穿戴不透水工作服、防护手套和鞋袜等,以避免皮肤接触。在进食、饮水和吸烟前必须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双手和脸部,工作完毕下班后应淋浴并更换工作服。对职业接触五氯酚者应做就业和定期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肝、肾器质性疾病,皮肤过敏性疾病及全身广泛皮肤病应列为职业禁忌证。妊娠、哺乳期妇女不宜接触五氯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