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电解锌接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与接酸时间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6:2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在电解锌的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硫酸,硫酸对皮肤,粘膜和牙齿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其对作业工人主要慢性危害是对牙齿的损伤,即被称为职业性牙酸蚀病,其临床表现除前牙牙冠有不同程度缺损外,还有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严重者牙冠大部分缺损或仅留下残根,可有髓腔暴露和牙髓病变,是生产和使用酸的工人的一种较常见的口腔职业病,是国家法定的职业病之一。本文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对某锌厂的电解锌作业工人一般情况、体检结果,个人防护情况等指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探讨接酸作业工人牙酸蚀病与接酸时间关系,为建立和采取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锌厂的电解锌车间的接酸作业工人119名(男45名、女74名),平均年龄(31.9±6.7)岁(21~52)岁,平均工龄(6.0±5.2)a(1~30a),工种包括电解、剥锌、萃取、置换、天车、循环泵、巡检、掏槽、除铊、冶炼、加料、浸出、萃取、取样、分析,提纯、熔炼、运转等。

    1.2 方法

    1.2.1 现场监测 有代表性地选择硫酸作业场所(车间),对空气中硫酸的浓度进行监测(3~5d)硫酸浓度测定依据《车间空气中硫酸及三氧化硫的氯化钡比浊测定方法》(GB/T16026-1995),采用过氯乙烯滤膜采样。

    1.2.2 牙齿检查 按照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年龄、工龄、职业史、个人防护情况、饮酒史、吸烟史、既往病史等项目)逐项询问并填写后进行牙科等项目检查,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根据《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381-1996)。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11.5统计软件对电解锌接酸作业工人的牙齿改变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和成组资料t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现场监测结果 某锌厂电解锌车间作业场所硫酸浓度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5个作业点的平均浓度范围0.7~2.6mg/m3,其中电解1电解槽、天车、电解2扒锌皮作业点超标,合格率仅为40%。

      表1 某锌厂电解锌车间作业场所硫酸浓度测定结果





    2.2 个人防护情况 电解锌接酸作业工人个人防护情况如表2所示,接酸作业工人几乎不戴防毒面具,经常戴普通口罩者占54.6%,经常戴手套者占78.0%,所有接酸作业工人100%穿戴工装。

      表2 电解锌接酸作业工人个人防护情况




    2.3 牙科检查结果 电解锌车间作业工人的职业性牙酸蚀病检查结果情况如表3所示,牙酸蚀病发病率22.6%,其中Ⅰ度牙酸蚀病占13.4%,Ⅱ度牙酸蚀病占9.2%。

    2.4 牙酸蚀病患病与年龄关系 牙酸蚀病与年龄关系如图1所示,牙酸蚀病平均患病年龄为34.6岁、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平均年龄为31.6岁,经成组资料t检验,P=0.043,牙酸蚀病和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的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

      

      图1牙酸蚀病患病与年龄的关系

      

      图2 牙酸蚀病患病与工龄的关系

    2.5 牙酸蚀病患病与工龄关系 牙酸蚀病患病与工龄关系如图2所示,牙酸蚀病的接酸作业工人平均患病工龄为7.3a,95%可信限为5.0~9.7a,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平均工龄为5.4a。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67,牙酸蚀病和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的工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国外1915年Anon首次报道了制酸工人牙齿的脱钙现象,我国于1953年由郑麟藩作了硫酸厂工人职业性牙酸蚀病的初步调查,此后,国内外陆续有职业性牙酸蚀病的报道。国外报道工人接触硫酸5周后既可出现职业性牙酸蚀。国内报道,Ⅰ度职业性牙酸蚀的最短患病工龄为4个月,Ⅱ度牙酸蚀为1年10个月,Ⅲ度牙酸蚀为8a。本次调查从作业场所硫酸浓度测定结果来看,平均浓度.7~2.6 mg/m3,其中电解1电解槽、天车、电解2扒皮锌作业点超标,虽然超标率为60%,但是超标倍数并不高,说明近年来企业的不断技术改造,使得工人作业环境得到了改善。从作业工人的职业性牙酸蚀病检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工人中所占比例的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牙齿正常者、观察对象、Ⅰ度和Ⅱ度牙酸蚀病,符合职业病的一般发病规律。虽然电解锌作业工人的职业性牙酸蚀病发病率较高,为22.6%,主要为Ⅰ度和Ⅱ度牙酸蚀病,但尚未发现Ⅲ度牙酸蚀病例,说明由于工人退休年龄的提前和电解锌车间现场硫酸浓度超标不严重,所造成严重的牙酸蚀病例不多。

    从作业工人的职业性牙酸蚀病发病年龄和工龄来看,最早发病年龄为25岁,Ⅰ度牙酸蚀的最短患病工龄为1年5个月,Ⅱ度牙酸蚀为10个月。Ⅱ度牙酸蚀进展快说明牙酸蚀与个体差异,个人卫生防护,卫生习惯等有关。牙酸蚀病平均患病年龄为比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大3岁,说明年龄大容易患牙酸蚀病。接酸作业工人平均工龄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牙酸蚀病、观察对象、牙齿正常者,牙酸蚀病的接酸作业工人平均患病工龄比牙齿正常的接酸作业工人平均工龄高1.9a,说明接酸工龄长容易患牙酸蚀病,因此接酸作业工人工龄为5a时进行轮岗。

    尽管职业性牙酸蚀病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而且患病率较高,但是由于人们普遍地对于牙齿健康认识不足,所以职业性牙酸蚀病在职业病诊断、预防和宣传上在我省均属空白。因此,一方面建议应当把职业性牙酸蚀病真正纳入职业病诊断范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建议应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如定期换岗,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加强对接酸作业工人的牙齿健康保护,防止职业性牙酸蚀病的产生。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