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资料报道苯中毒后中毒颗粒积分增高,为进一步探讨苯中毒后中毒颗粒积分增高与否,本文对50例苯中毒病人和80例非接苯人群作了中毒颗粒积分检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①固定液:甲醇;②磷酸盐缓冲液;③姬姆萨染色液。
1.2 方法 从手指取血涂片,片上涂一薄层甲醇,使血片固定但不要加过多甲醇,以免使血细胞胞浆凝集影响中毒颗粒积分的观察,待片干后以新配的姬姆萨染液染色15~20min,然后用水冲洗,室温下待干用显微镜油镜观察结果。
1.3 观察和计算方法 共观察100个嗜中粒细胞,其细胞核内出现深紫色颗粒者为中毒性颗粒细胞,根据颗粒的粗细和多少可将其分为5级记分,计算其总数的和即为总分值,分级标准如下。①细胞浆内未见中毒颗粒者为0分。②细胞浆内中毒颗粒较细数量较少者为1分。③细胞浆内中毒颗粒较强数量较多者为2分。④细胞浆内毒颗粒以粗颗粒居多者为3分。⑤粗大的中毒性颗粒满布于细胞者为4分。
2 病例选择
2.1 观察组 50例从事含苯化合物作业已确诊为慢性苯中毒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40.5岁。
2.2 对照组 非含苯化合物接触者(机关工作人员)80例,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39岁。
3 结果
含苯化合物中毒病人与非接苯人员中毒颗粒积分测定结果(积分/100),含苯化合物中毒病人中毒颗粒积分均值26分,非接触人群中毒颗粒积分仅为9.4分为χ±2 s为5.25~13.52积分/100。经统计学处理P<0.01。
表1 两组人员中毒颗粒积分测定结果(积分/100)
4 讨论
苯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微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有机溶剂,研究证明苯进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造血系统,抑制和破坏骨髓细胞中脱氧核酸的合成,使造血细胞发生障碍,细胞成熟紊乱,致使大量嗜阿尼挂兰颗料持续保留在较成熟的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
含苯化合物中毒病人中毒颗粒积分明显增高,提示外因液细胞有退行性变的倾向,通过对50例苯中毒病人和80例非接触苯人员中毒颗粒积分检验对照分析,苯中毒病人中毒颗粒积分明显高于非接触人群,对今后苯中毒病人的诊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