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5:04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 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以急性脑及全身缺氧的表现为特征。少数患者可有迟发性神经精神症。

    【致病原因】

    1. 多见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等,化学工业中用一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光气,制造羰基金属,合成氨、甲醇、甲醛等,燃烧炉炉门关闭不严、煤气管道或阀门漏气等意外事故。

    2. 生活中毒多为煤气灶、煤气取暖器、热水器等一氧化碳意外泄漏或煤炉、煤炕等燃烧不全,通气不良而致。人在一氧化碳浓度115 mg/m3环境中至多2h即可发生中毒。

    【急救处理】

    1.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 。

    2. 及时纠正脑缺氧,多采用鼻塞给氧,氧流量4~6L/min。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者氧流量为1~2L/min。抑制期用加压给氧法,采用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联上和氧相通的橡皮囊或呼吸机。高压氧治疗疗效最佳,重症者3d内每日2次,以后每日1次,其原则是尽量用得早、压力够、时间足;一般采用0.15~0.20 mPa,有效吸氧时间60 min,总疗程视病情用10~40次。如病情危重,有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高烧等高压氧治疗禁忌证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必要时一边作高压氧治疗一边在仓内抢救危重并发症,反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3. 对呼吸衰竭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应用可拉明、洛贝林静脉注射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呼吸已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人工加压给氧,直至出现自主呼吸。对大量粘痰和泡沫痰阻塞呼吸道者,可行吸痰,清除痰液;如有呼吸抑制可尽快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如有血压降低,立即行抗休克治疗。

    4. 解除脑水肿:一氧化碳中毒后1~3d内最易发生脑水肿,有的可持续1周左右,个别可达15d。因脑水肿达到顶峰(中毒2~3h)后欲使有效脑循环重新恢复十分困难,故最初1h极为关键。

    4.1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利尿剂,限制液体入量。

    4.2输新鲜血液或血浆、人体白蛋白等,以维持血液足够的胶体渗透压。在脑水肿消除后停药。

    4.3使用脱水剂:静脉注射甘露醇250 ml(1g/kg)。静脉注射后4h内尿量不足400ml可再用第2剂。注意防止低血容量休克和用药量不足引起的“反跳”。

    5. 脑细胞赋能剂:及早应用能量合剂,特别是ATP补充尤为重要。据报道,完全缺氧状态下,脑内ATP 10min就完全耗尽。同时应用精氨酸、(-氨酪酸、维生素B6、谷氨酸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一般用至苏醒后7~14d。

    6. 人工冬眠疗法:对频繁抽搐、极度烦燥不安或出现高烧的患者,用人工冬眠疗法有助于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并用冰块降温使肛温降至34℃左右。

    7. 及时疏通微循环:脑水肿纠正后,积极疏通微循环,促进脑细胞受损区血液供应。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2d为一疗程;维脑路通每日0.4g静脉滴注,每日1次,20d为一疗程。

    8. 苏醒药物的应用:在引起昏迷的直接原因已被控制以及脑缺氧或脑水肿已基本纠正的基础上,为改善脑细胞代谢,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精神活动恢复,即有“苏醒先兆”时早期选择苏醒药物。氯酯醒200~500 mg加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胞二磷胆碱50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9. 体外反搏治疗:适用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稳定期,可使主动脉舒张压提高80%以上,能使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77.3%,从而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和通畅,可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使缺血、缺氧的脑组织细胞病变得恢复,制止脑组织进一步软化、坏死,有利于细胞功能恢复。每日一次进行体外反搏治疗,每次40~60 min,12次为一疗程。

    10. 心理治疗: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者苏醒后神经、精神尚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的心理治疗,其中护理尤为重要。

    11. 其他对症治疗

    1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治疗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高压氧疗法及应用改善脑微循环和促进神经细胞恢复的药物、短疗程的皮质激素治疗等。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者可应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有精神症状可给予镇静剂。

    11.2 有人报道,乌洛托品、双氧水联合疗法对中度中毒以上病人可早期应用。具体方法是20%乌洛托品20~40 ml静脉注射,接着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0.3%双氧水100~200 ml。前者可与一氧化碳结合,后者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和氧合血红蛋白的结合,但需注意防止气栓形成。

    11.3 如有严重酸中毒,可用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将血pH纠正至正常范围,以免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

    11.4 昏迷期注意营养,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预防】

    1. 生产场所应加强自然通风,经常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监视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2. 定期维修煤气管道及设备,以防漏气。

    3. 加强个体防护,普及急救知识。凡进入危险区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作业后应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发生意外时自救、互救。

    4. 医疗预防措施。为防止和抢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应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普及急救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对工人进行自救、互救和使用防毒面具的训练。

    5. 定期做健康检查:一氧化碳作业工人应做就业前体检及定期监护体检,有各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器质性心血管疾患的职业禁忌证者不宜上岗。

    【预后及劳动能力鉴定】

    轻、中度中毒者预后佳,重度中毒者多遗留器质性神经损害。

    轻度中毒者经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中度中毒者经治疗恢复后,应暂时脱离一氧化碳作业并定期复查,观察2个月,如无迟发脑病出现,仍可从事原工作。重度中毒及出现迟发脑病者,虽经治疗恢复,皆应调离一氧化碳作业。因重度中毒或迟发脑病治疗半年仍遗留恢复不全的器质性神经损害时,应永远调离接触一氧化碳及其他神经毒物的作业,并视病情安排治疗和休息。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