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砷化氢中毒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4:39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砷化氢(arsine, AsH3)又称胂或砷化三氢,为略有蒜味的无色高毒气体,易燃而生成砷的氧化物砒霜。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本品后引起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误诊或抢救不当,病死率甚高。
【致病原因】
砷化氢除在半导体工业上用作硒的稳定剂外,尚无其他工业用途。一般均为生产过程中的意外化学反应产物,故急性中毒常在无意识下发生。
1.最多发生于冶金工业,含砷金属矿石与强酸作用,或在其冶炼或贮存时,接触湿空气,或用水浇熄炽热的含砷炉渣时,均可因大量氢与砷化合而产生高浓度砷化氢气体。
2.在生产乙炔、颜料、染料等化工行业,以工业用硫酸、盐酸(常含少量砷)对金属制品进行酸洗、浸酸,镀锌、电镀等机械制造和仪表业以及运输业,均可接触到砷化氢气体。
3.废水中微生物能利用其中无机或有机砷制造砷化氢,故清理阴沟、下水道工人,如无防护措施,偶也可引起急性中毒。
由于砷化氢气体比重为空气的2.7倍,故常沉积于人呼吸带,一般人吸入8~30 mg/m3浓度数小时,即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高于48 mg/m3浓度下0.5~1h有致命危险;超过500 mg/m3浓度0.5h即可导致猝死。
【急救处理】
1.立即移离染毒现场,安静,保暖。可给氧气吸入,多饮水。观察对象至少应留院严密观察24~48h。
2.抑制溶血反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立即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10mg,重者可静脉注射,6~8h重复一次。有条件者也可注射谷胱甘肽,口服剂量每次100mg,每日3次,以保护和稳定红细胞膜,抑制溶血。
3.保护肾脏:肾区热敷,加速肾血流。给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注射,以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疏通肾微血管。并给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等,以碱化尿液,尽量减少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尿量减少时,可给大剂量利尿剂或利尿合剂等,也可试服甘露醇液或小剂量芒硝等,有助于渡过少尿期。
4.注意保肝及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观察血压及心脏情况并及时对症用药。急性期一般不输血,血红蛋白降至60 m/L以下时,考虑反复少量输血。
5.慎用络合剂: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巯基类药物对红细胞的破坏无保护作用,不能终止溶血反应。促排引起的尿砷增高,还能加重对肾脏的损害,故不主张使用。若中毒数日后肾功能良好者,为解除砷化合物毒性,可使用5%二巯基丙磺酸钠水溶液3~5ml肌肉注射,后酌情重复。
6.换血疗法:对重度中毒的严重病例,有条件时早期(1h内)即可考虑换血,以有效排除砷-血红蛋白复合物及其对肾小管的阻塞,减轻氮质血症,纠正贫血。临床证实,越早进行换血,预后越好。但须注意,尽量采用新鲜的同型血,并加强监护,防止输血反应。
7.透析疗法: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宜尽早使用,尤以血液透析最佳,不仅可以过滤含氮物质,还可移走大量砷-血红蛋白复合物,可以一直用至多尿期。若配合换血疗法,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8.对以上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尿闭者,可给清瘟败毒散加减,或车前苡仁汤等中草药口服,有获显效的报告。
【预防】
1.可能产生砷化氢的生产过程应加强密闭和通风,必要时安装机械抽风等设备。
2.在一切酸与金属接触的工艺中(如金属酸洗等),应先测定金属及酸的含砷量,酸内含砷量不得超过0.02%。氢气中含有砷化氢时应予以净化处理。
3.含砷的矿渣应防止受潮和禁用水浇熄。在估计可能产生砷化氢气体的过程中,必要时应配戴防毒面具。
4.对接触砷化氢气体作业的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和每年一次的定期监护体检。有严重贫血和明显肝、肾疾病者,不得上岗。
【预后及劳动能力鉴定】
患者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观察对象多在24h内,轻度中毒者多在3~4d内即可恢复。重者,溶血一般在3~4d内亦可停止,全身情况在1周左右逐步好转,尿量渐增,黄疸逐日消退,肝大回缩,尿检转正常;红细胞、血红蛋白恢复较慢,一般需2周左右方能恢复正常。但若因误诊未获及时抢救,一般在2~6d内死亡,病死率达20%~30%,亦有高达36%的报道。
一般观察对象及轻度中毒者病情恢复后仍可从事原作业。重度中毒者愈后需调离有害作业,并根据健康恢复情况安排较轻的工作或继续休息。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