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急性铍疲130例的回顾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4:3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要:回顾了我国铍工业40年来发生的急性铍病130例的劳动卫生及发病情况、临床资料、追踪观察情况,并就急性铍病的发病、诊断、转归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急性铍病;回顾
从1798年由法国化学家Vauquelin在矿物绿柱石中发现铍后,直到20世纪209年代才开始出现铍工业。1933年德国学者Weber等人首先报道急性铍病。我国铍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在7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本文是1995~1996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劳动保护研究所和我国铍工业各厂、院、所共同完成的《职业性铍病追踪观察和防治管理措施研究》课题总结中的部分内容。
对象和方法
对象是全国铍行业和有关科研院校中从事过铍作业并经诊断患过急性铍病的人员。
由于急性铍病都在6个月内治愈,故主要依据各单位主管部门及专业人员所掌握和报道的资料,结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劳动保护研究所先后于1977、1981、1989、1996年4次进行全国铍病病例追踪所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病例诊断参照了当时的权威文件及后来正式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868—85和GB4868—1996)《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结果
(一)劳动卫生及发病情况
绝大部分急性铍病病例都发生于铍冶炼的投产初期(1962年以前),是土法上马,作业环境空气中铍浓度严重超标且缺乏有效防护的结果。例如(1)某冶炼厂,1958~1961年氧化铍工序、硫酸铍工序、氟化铍工序作业场所空气中含铍浓度分别为33.8~1894μg/m,353.3~2088μg/m,30~7800μg/m,急性铍病患病率分别为4.12%、4.86%、7.73%,共发生45例(肺炎型21例,支气管炎型24例)。(2)某冶炼厂于1958~1962年曾采用氟化法和硫酸法工艺生产氧化铍,各工序7个点空气中含铍浓度为160~2800μg/m,均值866μg/m,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1μg/m)865倍。发生急性铍病55例(肺炎型5例,支气管炎型50例)。(3)某研究院1960年发生急性铍病5例,在铍试生产规模已下降时测定空气中铍浓度仍达100~1000μg/m。上述三个单位在1962年前的投产初期共发生急性铍病105例,加强防护措施降低作业环境空气中铍浓度之后,就基本上控制了成批发生的急性铍病。但各铍作业厂、院、所在铍粉起火、通风管道阻塞抢修及其他意外事故中,至1975年仍散发急性铍病22例;1986年发生2例,1990年发生1例,共25例。我国至今总共发生急性铍病13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32例。总患病率约2.17%。年龄18~47岁。铍作业工龄最短者半月,在2年以内者124例,占95.4%。
(二)临床资料
急性铍病病例多在大量接触铍后72小时发病或在接触铍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病。我国130例急性铍病的主要症状和特征:气促116例(89.2%)、咳嗽113例(86.9%)、咯痰83例(63.8%)、胸闷痛108例(83.1%)、头昏93例(71.6%)、乏力89例(68.5%)、食欲不振75例(57.7%)、咽痛33例(25.4%)、头痛30例(23.1%)、发热25例(19.2%)、肺部罗音65例(50%)、眼结膜炎48例(36.9%)、皮炎40例(30.8%)、皮肤溃疡及肉芽肿33例(25.4%)、肝大15例(11.5%)、体重减轻24例(18.5%)。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低于100g/L者及红细胞低于4.0×10/L者32例,白细胞高于10×10/L者7例。肝功能异常:CCFT++~+++41例,TTT〉6U3例,SALT〉40U4例。尿铍阳性47/61,血铍阳性3/6,痰铍阳性4/5。
胸部X线表现:肺炎型32例,占24.6%;双侧肺门阴影增大,增浓或较模糊,肺野呈现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片状或云雾状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较均匀、淡薄,大多数为对称性的,个别呈局灶型。支气管炎型84例,占64.6%;肺门周围阴影模糊交织成网状阴影,但肺野内无明显的点状或片状阴影等实质性改变。此外,急性咽炎2例和急性气管炎12例,胸部X线片无明显改变。
治疗和转归:全部病例立即脱离铍作业现场,清除体表及衣服污染物:住院或观察室治疗。轻者对症处理,重者除内科常规性治疗外应及早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根据病情决定激素治疗方案一般仅口服强的松即可,严重者以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在部分病例3~5个月治愈,X线胸片恢复正常;仅2例有肝炎者在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另1例因事故严重烧伤合并急性铍病者,其烧伤经过较长时间抢救和治疗后痊愈。无1例死亡。
(三)追踪观察情况
某冶炼厂55例急性铍病治愈5年后,均从事不同职业正常活动。其中32人偶诉胸痛,22人劳动时感气促,3人原皮疹部位有庠感,胸部X线片正常。15年后对其中31例追访和检查,除3例死亡(自杀、车祸、乳腺癌各1例)外,28例已无明显症状,胸片及肝功均正常。20年后及截至1985年(23~27年)仍未发现慢性铍病患者。
至今仍在从事铍冶炼及加工的某厂和某院,共发生急性铍病60例,经长期追踪和运态观察30多年,仅2例急性铍病患者分别于8年、22年之后诊断为轻并慢性铍病。亦有小部分病例因调出、回乡等原因而未能坚持追踪观察。
讨论
(一)急性铍病是短期内吸入高浓度铍或其化合物引起的,以急性呼吸道化学性炎症为主的病变。美国学者Ridenour等指出:因为该病是由氢氧化铍提取中间产物以及氧化铍和金属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铍盐的粉尘及烟雾引起的,所以该病几乎仅发生在参与这些生产过程或荧光灯车间使用铍荧光剂生产线上的工人中。氟化铍和硫酸铍是造成大部分病例的原因,低温煅烧的氧化铍也是发病的原因。最易溶解的化合物大多数都会引起鼻咽炎和气管支气管炎,最为严重的化学性肺炎主要是由溶解性稍低而渗透性更强的颗粒引起的,如氧化铍粉、含氧化铍的荧光粉混合物以及氟化铍粉尘和烟雾。有前苏联学者在铍损害的分类表中指出,可溶性铍化合物的急性和亚急性作用,引起铍烟热、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和皮肤病。我国急性铍病130例,绝大部分(105例)发生在铍冶炼生产的投产初期(1962年之前),小部分是在意外事故或抢修、检修设备而未能有效地防护所致。例如某铍冶炼厂仅生产5年就转产稀土,10年后于1986年在检修覆盖有大量氧化铍尘的旧厂房中的机器设备后,发生了2例急性铍病。
Eisenbud等人认为铍肺炎几乎都发生于接触空气中铍浓度高于1000μg/m,未见小于100μg/m而致病者。但Ridenour等引述了两起急性铍病的报告,1例的作业现场在30分钟测定期间的铍浓度为2.6μg/m,仅为Eisenbud所观察的急性铍病接触铍最低浓度(100μg/m)的1/38,为美国规定的30分钟短时接触上限25μg/m的1/10。他们认为急性铍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突发型”,在大量接触后72小时内发病;第二种是“潜伏型”,在接触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病,是接触较低浓度铍盐或低温煅烧氧化铍之后所见到的。我国徐秀珍等报道的一位铆工在检修10年前用于铍冶炼的旧厂房设备后5天发病,符合“潜伏型”急性铍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诊断问题 1976年6月17日卫生部和冶金部联合发布《关于明确铍中毒为职业病并试行铍中毒诊断标准(草案)的通知》后,本组病例都按诊标准(草案)复核分成为肺炎型、支气管炎型等。国家标准《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4868—85和GB4868—1996)正式发布后,则统一改称急性铍病,并分为轻度和重度,规定了明确具体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三)急性铍病的转归 美国报道在向铍病登记处报告的224例急性铍病中,致命的病例近10%,几乎都是“突发型”病例;存活者会在1至3周之内恢复而不残留任何影响。“潜伏型”病例占大多数,没有致命危险,完全康复需要4至12周,极少病例长达6个月,约15%的急性铍病也“转变”成慢性铍病。其中一些可以解释为大量接触之后,既导致初期的化学性肺炎,又导致铍在肺中沉积、致敏、肉芽肿形成而发生慢性铍病。急性铍病和慢性铍病两者发病机制是完全不同的。但亦有人推测“潜伏型”急性铍病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我国130例急性铍病均在6个月内痊愈,无1例死亡,仅有2例分别于8年、22年后诊断为轻度慢性铍病。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