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及防护对象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4:2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医院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医院各种医疗、护理、检查用物的清洗消毒、灭菌任务,消毒供应室护士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工作中护士必须接触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等;这些因素都对供应室护士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曾经指出:“其工作重点之一:是解决威胁职工健康和安全问题。因此,应明确这些职业安全问题并寻找途径积极应对。”
1 职业安全问题
1.1 生物污染 护士在对医疗器械包进行拆包、清点、拆卸、投入、捞取出、擦洗污染物品时,易被锐利器械刺伤或泼撒,迸溅出污染物,工作人员在接触被污染物品时,如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注意力不集中,就易被感染。据报道,医务人员因针刺损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感染乙型肝炎的危害性为2%~40%,感染丙型肝炎的为3%~10%,感染艾滋病为0.2%~0.5%。
1.2 化学污染
1.2.1 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甚至引直感觉迟钝或过敏当皮肤有伤口时,则对暴露的组织有损伤。挥发氯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损伤。
1.2.2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具有中等毒性的药品。人体吸入过量会有不适感觉,甚至出现头痛,呕吐等中毒现象,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泡,长期接触可致皮肤水肿甚至肿瘤。
1.3 物理污染
1.3.1 噪声及高温 供应室主要灭菌设备是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其中抽真空时,噪音强在90~98dB,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夏天因气温高,灭菌时产热多、散热慢,消毒员在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在取存无菌物品时有被灭菌柜烫伤及划伤皮肤的危险。
1.3.2 紫外线灯照射 若人的眼睛、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可引起灼伤、红斑、紫外线眼炎或皮肤过敏;吸入照射时产生的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1.4 医疗垃圾污染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输血器等属医疗垃圾,都由供应室护士回收、消毒、毁形、然后送焚烧炉焚烧,这些垃圾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供应室护士的健康造成危害。
2 防护对策
2.1 对生物污染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接收的物品,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上班时应穿隔离衣裤、帽,戴一次性手套及口罩,避免污物与身体直接接触,在清洗锐利器械时要加倍小心,防止针头、刀柄上的刀片与锐利器械刺伤皮肤,清洗时动作不要过猛,应避免水的泼溅和气溶胶的形成,若在操作过程中,有皮肤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将伤口处血液挤出至最大量。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防。
2.2 对化学污染的防护
2.2.1对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应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及浓度、注意事项,取放物品时要戴口罩、眼镜和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若在操作中不慎将消毒液溅入眼内或皮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粘膜的损害。
2.2.2对环氧乙烷的防护 对环氧乙烷工作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定期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过度接触环氧乙烷后,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立即吸入新鲜空气,皮肤接触后,用水冲洗接触处至少15min。同时脱去脏衣服,眼接触液态环氧乙烷或高浓度环氧乙烷气体至少冲洗眼10min。遇前述情况,均应尽快就诊。
2.3 对物理污染的防护
2.3.1 高压蒸汽灭菌 工作人员需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规程。高压蒸汽灭菌锅要定期维修,保持性能良好,避免噪音过大,防止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夏季要及时开放换气扇降低室内温度。避免高温对人体的危害。灭菌完毕取存无菌物品时戴好防护手套。防止烫伤、划伤。
2.3.2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避免人体的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消毒后需通风换气再进入。
2.4 医疗垃圾污染的防护 护士回收一次性医疗用品时应穿防护衣、裤、戴手套,应用密封的容器,毁形机用后及时擦洗消毒,严格控制需焚烧的医疗用品,制定相应的处理垃圾的办法。
3 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职业感染机会,因此供应室护士充分认识所存在的危害,切实加强自身的防护措施,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