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某大型客车公司职业危害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43: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为了解某客车公司作业环境职业危害,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我们对该公司生产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并对一线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性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要求,了解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并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一般劳动卫生状况、卫生防护设施、综合防尘、毒、噪机构与制度、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使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职业健康教育、职业卫生资料建档管理等情况;对作业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监测,并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一线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1.2 现场检测

    1.2.1 检测项目 根据该公司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测定项目为:粉尘、毒物(笨物、二氧化锰、臭氧、抽余油、一氧化碳、苯并芘)、噪声。

    1.2.2 采样点选择 根据劳动卫生学要求,在全部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选择工人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业点进行检测,连续采样测定3d,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在同一点不同时间测定3个样品,分析结果取其算术平均值。

     检测工段和热发动车间由于汽车尾气不完全燃烧可能产生致癌物苯并芘、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等物质;总装车间存在机械性噪声及电焊作业锰、臭氧等危害;焊装车间主要由噪声、锰焊作业所产尘的锰、一氧化碳和臭氧等危害组成;锅炉车间存在噪声和粉尘污染;喷涂车间存在粉尘和苯系物危害等。粉尘测定选择喷涂、锅炉等处,噪声测定选择焊装、制件、附件、底盘等车间噪声强度较高的作业场所,毒物测定选择在喷漆、焊装、热发动,检测工段等处。

    1.2.3 检测方法 按照GB/T5748-19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要求,对车间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按照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的要求,使用国产ND-6型精密声级计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测定,并对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点进行频谱分析。按照《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对车间空气中毒物进行测定分析。

    1.2.4 评价依据 依据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游离SiO2含量>10%,容许浓度2mg/m3,游离SiO2含量<10%,容许浓度10mg/m3;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分别为10、100、100mg/m3,二氧化锰、臭氧、抽余油、一氧化碳,苯并芘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分别为0.45、0.3、450、30、0.15μg/m3。噪声依据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规范》的要求进行评价。

    1.3 健康体检 包括一般项目、职业史、既往史并进行内科、神经科、皮肤科、眼科检查以及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X线片、实验室检查,对接噪工人加作听力测听,接尘工人加作肺功能检查,电焊作业工人作尿锰测定。

    2 结果

    2.1 概况 该公司为股份制企业,占地面积45万m2,建筑面积20万m2,1998年“九五”技改工程全面竣工投产,年产能力8000辆整车和4000辆客车专用底盘。现有职工2010人,接触有害因素职工人数1680人,男1610人,女70人。

    2.2 主要工艺流程

    

    2.3 职业卫生状况 通过调查,该公司工业场地按功能分区布置,生活福利区与厂房分开,处于工业场地上风向;工厂采用了机械化生产设备,装备了安全监测、生产监控系统、实现流水化作业;有毒有害岗位安装了抽排风系统,在生产工艺设计尽可能采用有毒有害作业隔离生产、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减少接触危害;厂房结构为标准300m长单层高容积式样,有自然天窗和人工照明。车间依靠自然通风和机械局部送风保持空气清洁;设有专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卫生规章制度基本齐全,操作规程较完善,按要求配备有劳动保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配置齐全,职业卫生资料不完善,应急救援设施配置不到位,有醒目警示标志,全厂职工着装上岗。

    2.4 现场检测结果

    2.4.1 粉尘测定 本次粉尘浓度测定共选择有代表性的测定点8个,样品数48个,游离SiO2含量测定点4个,样品数24个粉尘浓度1.2~77.5mg/m3,超标数占总测定点数的75%,游离SiO2含量大多超过10%。结果见表1。

     表1 某大型车公司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2.4.2 噪声测定 选择噪声强度较大的焊装、制件、附件、底盘等车间测定点共59个,噪声强度为66.7~95.2dB(A),超标点数占测定点数的44.1%,并对超标作业点进行频谱分析,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某大型客车公司车间噪声强度测定结果

     

     从测定结果看,焊装、制件、附件、底盘等车间作业点大部分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最高达95.2dB(A),频谱分析以中高频为主。

    2.4.3 毒物测定 本次共选择有代表性毒物监测点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74个,样品数444个,二氧化锰42个,样品数252个,一氧化碳31个,样品数186个,苯并芘5个,样品数30个,抽余油7个,样品数42个,臭氧44个,样品数264个,从检测结果看,所有毒物样品短时间接触浓度均在国家卫生标准容许范围内。

    2.5 体检结果

    2.5.1 一般健康检查结果 本次体检共计1610人,其中男1581人,女29人,主要表现为皮肤灼伤、眼部血管模糊、乳头增生、角膜云翳、角膜异物等,以焊工为主。其次为心电图及腹部B超异常、血压偏高等,见表3。

     表3 某大型客车公司职工1610人一般检查项目异常检出情况

     

    2.5.2 特殊项目检查结果 见表4。

     表4 某大型客车公司职工特殊检查项目异常检出情况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焊装、制件、附件、底盘、锅炉车间等作业点噪声强度大多在82~95dB(A)之间,均超过或接近国家卫尘标准,超标点数占测定的44.1%,频谱分析以中高频为主,对人体危害较大,是该公司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因噪声治理受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限制,需较大投资,加之噪声一般不会发生急性危害事故,从而未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从粉尘测定结果看,涂装车间人工打磨岗位粉尘最高浓度38.4mg/m3,最高超标19.2倍,平均浓度24.98mg/m3,平均超标12.49倍。附件车间静电喷涂岗位粉尘平均浓度4.64mg/m3,平均超标2.32倍,最高浓度20mg/m3,最高超标10倍。锅炉系统炉前及值班室粉尘浓度较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皮带煤尘平均浓度47.1mg/m3,平均超标4.71倍,最高浓度77.5mg/m3。另外粉尘游离SiO2含量大多超过10%,对工人健康危害较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此次毒物检测均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考虑与企业领导重视、工艺先进、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送风相结合、防护措施得当有关,有效降低了车间空气中毒物浓度,收到了较好的防毒效果。

     从本次健康体检结果来看,没有发现和诊断职业病患者,内科常见疾病检出率低,考虑该公司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劳动条件及厂区环境良好,加上有较完善的综合管理机构及防护措施劳动者身体健康,同时作业工人相对年轻,身体素质较好。本次体检多数为电焊作业工人,体检发现双上肢皮肤反复灼伤较多,检出率28%,同时眼科检查发现血管模糊、乳头增生、角膜云翳、角膜异物等异常检出率15.2%,从调查中了解到,相当部分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个人防护意识差,贪图方便,不愿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个人卫生习惯及生活习惯不良,对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监督。对接噪工人进行听检查异常检出率58.9%,以高频段听力下降为主,考虑与噪声强度较高,个人防护不力,受检者脱离噪声接触时间短等有关。电焊作业工人尿锰异常检出率35.6%,但无锰中毒的症状体征,说明工人有短时间大量锰接触,尿锰水平与作业环境空气中锰浓度有一定关系,但只能反映机体近期吸收锰的情况,可以作为锰接触的1项参考指标,不能反映锰在机体内蓄积和长期、慢性、低剂量接锰情况,不能作为诊断锰中毒的指标。

     根据现场调查、检测数据分析及<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