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容易得职业病的人,主要分布在煤炭、矿山、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他们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受到粉尘、有害气体、辐射等等危害,再加上高负荷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得职业病。目前患者的年龄正呈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在40岁左右。”北医三院职业病科医生<?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从行业的广泛性和年龄的覆盖面而言,得职业病的人不在少数,尤其从卫生部根据现有病例采集条件所推测的数据来看,遭受职业危害的人数更是惊人。但记者看到,各大医院的职业病科室前去看病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有人生病却无人看病这样的“怪象”,让职业病医生们是想忙也忙不起来。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医治之困
北医三院职业病科室的分诊处空无一人,而紧挨着的内分泌科的候诊病人却已排到了走廊的尽头,三个职业病诊室的大门两个紧闭,一扇半开,进出的都只是穿白大褂的和带护士帽的,正准备进屋去问问,只见一位年轻的医生走了出来,她的工作牌上写着“职业病科医生
记者:“为什么看病的人如此少?”
毛医生:“这里看职业病的人大多是在单位上了工伤保险的人,多数是单位批准,才会到我们这来看病,而职业病一旦确诊后,大多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这样一来单位就要对患职业病的职工终身负责,所以有些企业就不愿意定期给职工做检查。目前来说这是一个被动医治的疾病,如果哪天职业病人和企业有了主动预防和主动治疗的意识,不光看病的人会增加,得病的人也会真正地减少。”
记者:“那这样的话,现在一天最少看几位?最多看几位?”
毛医生:“现在一天最少看一到两位,最多看十几位左右。”
记者:“就医的病人比别的科室少,职业病科医生的收入是否也相对少一些?”
毛医生:“不见得,从以前到现在,我们的收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也不比一些内科医生的收入少,国家在职业病防治这一块投入还是不小的。”
而比起北医三院这种位于市中心的综合医院,座落在北京香山之阴的化工职业病防治院,似乎显得更为冷清。该医院的职业病医生李锐英面对记者对职业病人就医少的疑惑,无奈地说:“其实现在我们医院的检测资质和诊断资质还是很全的,以前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化工系统内部的,但是后来由于化工系统缩水,像焦化等一些行业都被并到别的系统了,使得以前几万人的大集团减少到了几千人,定期职业病检查也没有了,现在来看病的人就更少了。”
化工职业病防治院的侯院长说:“看病的人少,其实得病的人并不少,只是现在对一些危害性大的企业监督力度不够,对于职业病的危害宣传力度也不够。”
侯院长说,由于2006年国家加大了对一些加油站的职业卫生监督力度,结果去年就有大批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来该院进行职业病的各项检查。在一旁的李医生说:“从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加油站的人来做体检,所以这种监督还是有效果的,如果能普及到职业病高发的各个行业中,得到及时医治的职业病人将会更多。”
保障机制催生保障意识
职业作为一个人谋生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付出相应的劳动得到应得的收入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收入需要以生命及健康为代价时,劳动者不仅无法保证自我的职业寿命,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此时,提供一种完善的劳动保障机制,正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了解职业病患者的救治情况,记者来到了北京朝阳医院的职业科病房。
比起朝阳医院其它科室的病房,职业科的病房显得少了点。数了数一共四个病房,每个病房大概20平米左右,一个病房住三个病人,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的办公室、护士服务台就在病房的旁边,所以要是遇到急救的情况应该还是很及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