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发表日期:2011-05-04 09:38: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以及预防和去毒措施。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危害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1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 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猪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一般来讲,当水平相对较低时,霉菌毒素降低饲料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20-200ppb的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但可通过提高特殊日粮养分如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来抵消;严重黄曲霉毒素中毒(1000-5000ppb),可发生急性影响,包括对呼吸的影响。据报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mg/kg时,可使猪体重由对照组的33.7kg减少到29.7kg。黄曲霉毒素通过胎盘屏障转移到胎儿,引起胎儿畸形,导致产仔数减少、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急性中毒的个别母畜会发生流产。公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则表现性欲下降。
    家禽
   
黄曲霉毒素对所有的家禽品种都有影响,高水平摄入时可导致死亡,低水平有害。雏禽,特别是雏鸭和火鸡,非常敏感。一般来讲,生长家禽日粮中黄曲霉毒素不能超过20ppb。但饲喂低于20ppb的日粮时仍可降低家禽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抗应激能力。产蛋鸡能忍受较高水平的黄曲霉毒素,但不能超过50ppb。AFB1主要作用于免疫系统,降低蛋鸡的抗应激能力,蛋重减轻,蛋壳不坚硬,产蛋量降低。给肉鸡饲喂2.0mg/kg黄曲霉毒素可使肉仔鸡死亡率增加22.5%。黄曲霉毒素可破坏公鸡的性功能,使睾丸萎缩,曲细精管发育不良,妨碍精液产生。现已发现人食用的鸡蛋蛋黄中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
    奶牛
   
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不仅降低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体质,而且牛奶中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肉牛
   
虽然肉牛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力较猪和家禽高,但黄曲霉毒素对其影响还是较大。肉牛采食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可导致生长速度下降,料肉比增高。高水平的黄曲霉毒素除引起成年牛肝脏受损外,还抑制免疫功能。犊牛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直肠痉挛,脱肛。黄牛急性中毒可导致死亡。
    2.2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被公认为致肝癌物质,其中AFB1致癌性最强。长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黄曲霉毒素食物的人,其肝脏将受到损害。最近在第三世界国家报道了人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证据,综合病症的特征为呕吐、腹痛、肺水肿、惊厥痉挛、昏迷、大脑水肿而死亡和肝脏、肾形矿脉和心脏脂肪过多。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致癌物之一,这被许多亚洲和非洲流行病研究者已经证明在日粮黄曲霉毒素和肝细胞癌(LCC)有正效应得到证实。另外人的黄曲霉毒素致癌可能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肝炎或者寄生虫感染有关。Shank等(1972)在泰国调查市售食品和家庭熟食(膳食),计算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黄曲霉毒素量,发现黄曲霉毒素量与肝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菲律宾的玉米和自制花生酱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其中一个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和另外一个常食自制花生酱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7倍以上,在食花生酱的居民中,曾测定吃花生酱后人尿的黄曲霉毒素代谢产M1,在7个每天由花生酱摄入黄曲霉毒素B111.2-15.0毫克的儿童的尿中,有三个样品测出M1。
    2.3 残留
    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后,在肝脏中分布最多,含量可为其他器官组织的5-15倍。肾、脾和肾上腺中亦可检出。血液中有极微量,肌肉中一般检不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蓄积。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残留及随乳汁、尿、粪和呼吸等排出。
    实验证明,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肝、肾、肌肉、血、乳汁以及鸡蛋中可查处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因而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通常,哺乳动物食入的黄曲霉毒素B1中,约有1%以M1的形式排到乳汁和尿中。在牛乳中检查发现,乳牛摄入AFB11小时后,即可在乳中发现M1,12-60小时浓度最高,5日后降至微量。广西卫生防疫站给12头乳牛饲喂不同含量的AFB1的混合饲料36天研究AFB1在牛体内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奶牛AFM1的残留量一般占摄入AFB1总量的3.45%-11.39%,均值为5.75%。Agacdelen(1993)报道,给产蛋鸡饲喂含AFB1500μg/d,第七天AFB1在鸡蛋中为0. 117PPb,停喂4天,蛋中未检出AFB1。
    关于毒素残留在供人食用的动物产品中的可利用信息很少,一些数据概括在表4。在不同的国家,强制最大水平的报道黄曲霉毒素M1在0.05-1PPb,黄曲霉毒素B15PPb ,在大多数国家被检测的毒素水平低于此水平能被接受。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标准正在进行制定。
    3  预防措施
    3.1防霉  防霉是预防原料及产品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预防产毒霉菌污染是防除AF产生的关键。防霉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3.1.1控制水分即控制谷物等原料和饲料的水分和储存的环境相对湿度。⑴ 严格控制谷物等原料的水分对谷物等原料的防霉必须从谷物在田间收获时开始做起。关键在于收获后使其迅速干燥,使谷物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一般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不易繁殖。植物饼粕、鱼粉、肉骨粉等的水分不应超过12%。⑵严格控制饲料的水分当饲料的水分超过15%时,可致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当达到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