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发表日期:2011-05-04 09:36:01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的医疗设备、化学物质及高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工作量明显加重,工作节奏加快,增加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常见的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等,由于这些有害因素的存在,使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的护士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1 职业性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概率大为增加。调查资料表明,大约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资料显示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等;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型肝炎(乙肝)2%~40%,丙型肝炎(丙肝)3%~10%,艾滋病(AIDS)0.2% ~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一般0.004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职业损伤主要由各种挥发性消毒剂和麻醉气体引起,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均有一定的损害。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头痛胸闷、咽喉炎等;甲醛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引起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手术室使用的麻醉气体主要有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气体会影响肝肾功能,可引起胎儿畸变、自发性流产和生育率降低,同时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辐射光线的危害 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保证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摄片及C型臂透视下的辐射危害,不仅会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

  1.3.2 废气 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碘仿纱条释放的气体等,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 手术室内噪声主要来自使用的各种监护仪、麻醉机、高频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摩擦等发生的噪声。手术室平均噪声在60~65dB(A)之间,有时会达到90dB(A),这是人体承受能力所允许的最高水平。长时间的噪声可引起头昏、耳鸣、失眠、焦虑等症状,对人体听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人的情绪都有一定影响。噪声不仅可引起机体的生理改变和损害,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如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增加了意外事故和差错的发生概率

  1.4 生理因素危害 
  ①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特点是经常连续性工作,因为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产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而长时间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头痛等。
  ②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体位和术毕搬运病人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也会造成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③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角度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这样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5 心理因素危害 
  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②各种创面、坏死组织、恶性肿瘤等刺激可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等。
  ③其他意外伤害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若使用不当,可引起电线短路、漏电等发生意外事故,乙醇、乙醚、氧气等都是易燃物品,使用管理不当,可引起火灾。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①建立术前病毒检测体系,了解病史,做好预防工作。对澳抗阳性及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门口设有隔离标志。与手术无关人员不要入内,谢绝参观。
  ②做好个人防护,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黏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急诊手术未来得及进行病毒检测的按阳性处理。
  ③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时要取消“手—手”传递,而采用无接触技术,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④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后要分类处理感染物品,器械先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再清洗;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①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手术室内要有排风设备。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护目镜,先看准放置位置再操作,动作要迅速、准确。配制标本时,要戴防护手套,要使用标本密封袋防止气体溢出。
  ②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
  ③实施麻醉前,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

  2.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①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合理排班,避免孕妇接触X线辐射。
  ②使用电刀电凝时及时吸尽烟雾,避免烟雾在局部过浓。关节置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③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

  2.4 生理、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①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长时间站立时,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下肢适当原地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合理安排巡回和上台次数;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平时注重营养,吃好早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生理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平时熟悉手术类别及手术医生的习惯,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及搬运病人时应请医生配合,以减少体力消耗。
  ③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

  3 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近年来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希望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